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

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

ID:39573942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6

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_第1页
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_第2页
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_第3页
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_第4页
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双倍余额递减法 概念及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两种方法,体现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一、双倍余额递减法:1、计算公式: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年折旧率。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月折旧率2、计算技巧(唯一前几年不减净残值的折旧方法):第一年用固定资产原值(不要减净残值),也叫期初账面净值(因第一年年初还未提折旧)第二年要用原值减去第一年的折旧(即期初账面净值),在最后两年用年初账面净值减去净残值,改用直线法。3、举例:某企业一项固

2、定资产的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为0.4万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如下:年折旧率=2/5×100%=40%第1年应提的折旧额=100×40%=40(万元)第2年应提的折旧额=(100-40)×40%=24(万元)第3年应提的折旧额=(60-24)×40%=14.4(万元)从第四年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第4、5年应提的年折旧额=[(36-14.4)-0.4]/2=10.6(万元)4、特点:前几年计算基数不同,每年的基数都要用上期的减去已提的折旧,折旧率相同(改为直线法前

3、),改为直线法后,则基数相同,折旧率也相同。5、注意事项:双倍的含义指直线法的双倍(直线法的年折旧率=1/使用年限,双倍则为2/使用年限)  1.在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要注意在最后几年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  2.由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因此,即不能使固定资产的帐面折余价值降低到它的预计残值收入以下。一般是最后两年,应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二、年数总和法:1、计算公式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100%尚可使用年限包括本年或者年折旧率=(预

4、计使用寿已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1)÷2]×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2、举例:(仍以上例数字)某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100万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为0.4万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如下:第1年的折旧额=(100-0.4)×5/(1+2+3+4+5)×100%=33.20(万元)第2年的折旧额=(100-0.4)×4/(1+2+3+

5、4+5)×100%=26.56(万元)第3年的折旧额=(100-0.4)×3/(1+2+3+4+5)×100%=19.92(万元)第4年的折旧额=(100-0.4)×2/(1+2+3+4+5)×100%=13.28(万元)第5年的折旧额=(100-0.4)×1/(1+2+3+4+5)×100%=6.64(万元)3、特点:①各期的计算基数相同,均为原值减净残值,②各期折旧率不同,逐年递减,分母是各年数之和。●补充知识:固定资产折旧应计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还应当扣除已

6、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企业应当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使用年限),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注意:如果说不得变更,错误的)。折旧方法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不需追溯调整。固定资产的方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基本上分为两类: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企业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

7、产折旧,当月增加,当月不提;当月减少,当月照提。提足折旧,不再提取;提前报废,不再补提。最新固定资产计算折旧年限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五)电子设备,为3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