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

ID:39712735

大小:23.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_第1页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_第2页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_第3页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_第4页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

2、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及启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进行艰难的探索,在把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做法,导致了社会主

3、义事业成功与失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这些经验主要有:(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它高度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这种自觉的能动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产党正是有了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才站得高、看得远,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四个主要时期(即苏联的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中国的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之所以能取得理论与

4、实践探索的各项成绩,首先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结,也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科学总结。以任何理由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反复证明,如果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或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名词,把杜撰的理论随意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都会使马克思

5、主义受到伤害、歪曲,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教条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它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僵死的东西,割断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以及客观实际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正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二)科学把握时代变化和各国国情,立足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像的乌

6、托邦,而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中依据现实条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动和实践。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的本质,不是在实践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而是用固有的观念剪裁现实、从而使社会主义陷入某种空想的误区。因此,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去认识社会主义,从各国国情出发去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首先要科学地认识世情,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20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能用一个世纪前的眼光去看待今天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去认识资本主义

7、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其次,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认清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从现实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列宁对俄国的落后及其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才会有十月革命这个战略选择,也才会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是毛泽东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论苏联东欧还是中国都出现过对本国国情判断失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后,终于能够正视自己的国情,做出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