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

ID:39789361

大小:2.00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7-11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_第1页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_第2页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_第3页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_第4页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章透视法点景法第一节透视法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宋代郭熙、郭思著《林泉高致》,其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

2、“透视法。后来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又补充了“阔远”,“迷远”与“幽远”,共称“六远”。这是山水画透视法的重大发展。现分述如下:1.高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法。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画面上一座危崖,雄峙正中,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气势逼人。“高远之势突兀”,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景物,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2.深远郭熙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绕过前面近山,才能看见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这

3、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五代关仝的《秋山晚翠图》即为深远法。3.平远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一般不甚高,多属于山林薮泽,远浦遥岑之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常见。元代倪云林是描绘平远山水的圣手,他的画多取材于太湖一带的陂陀汀渚,意境显得悠闲宁静、坦荡开阔。4.迷远韩拙说:“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可见“烟雾”与“野水”是“迷远”的条件,而“不见”则是“迷远”的特点。“迷远”与“深远”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远而不见,后者远而可见。5.

4、阔远韩拙认为“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另一种版本的这句话说得更具体,它是“山根岸边,水波亘望而遥,谓之阔远。”可见这种透视的内容是:近景是岸,中景是宽阔的水,远景是山。这种透视法与郭熙的“平远”没多少差别。6.幽远韩拙的解释是“景色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这种透视似可以包括在他提出的“迷远”之中,没有多大特色。第二节点景法山水画中,除了峰峦、林木、云水等庞大的景物以外,常常还要画一些房舍、舟桥、人畜以及鸟兽等物,以穿插点缀其间,丰富画面,增加情趣,此类统称为点景。点景不外两类:一类是房屋、舟、桥等人工建造

5、的东西;二类是人、禽畜、鸟兽等。画点景景物要注意的是:1.要合乎情理:即是说景物设置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随心所欲。所以王维的《画学秘诀》说:“环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轩。”它说明古人对景物设置是慎重的。我们画写生画,当然不存在安置不合理的问题,但搞创作却必须注意了。2.与全画协调统一:画工笔山水,点景也要工细,如老一代青绿山水中的亭台房舍,常用工整的界画,(用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画成。画写意山水,点景也应粗放,如黄宾虹的山水画中,房舍舟桥等物均以不经意之笔勾出,往往欹斜倾倒,不求形似,但却别有情趣,与全画的风格

6、协调统一。3.宜简不宜繁: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山水画毕竟是以大山大水为主,点景不宜多,以免喧宾夺主。古人说:“欲收远景,须筑层楼”。在连绵的山巅与茂密的林木中,设置一亭一屋或点缀以旅人游客,能收画龙点睛之妙。石涛山水画中的人物禽鸟,黄宾虹山水画中的房舍,常有破结醒目的作用。二是点景的物象造型要简,房屋、舟、桥只须勾出大致轮廓,人、畜、鸟、兽着重表现其动态神情。特别是点景人物,“必须无目而若视,无耳而若听,旁见侧出,于一笔两笔之间,删繁就简,天趣宛然。”(王概语)可见山水画的点景人物虽简,而要求却高,初学者必须掌握扎实

7、的基本功,才能表现其动态神情。4.宜藏不宜露:韩拙《山水纯全集》说:“楼屋相望,须当映带于山崦林木之间,不可一一出露,恐类于图经。”这是画点景物象的原则。故画渔船常借芦荻隐去一半,画泊舟只画桅樯,画远船只画帆,甚至画人也不必全露,使意境益见空灵。人物、舟船(1)人物、舟船(2)人物、舟船(3)人物、舟船(4)人物、舟船(5)人物、舟船(6)飞鸟(1)飞鸟(2)飞鸟(3)飞鸟(4)飞鸟(5)溪桥(1)溪桥(2)溪桥(3)溪桥(4)溪桥(5)溪桥(6)溪桥(7)溪桥(8)溪桥(9)屋宇(1)屋宇(2)屋宇(3)屋宇(4

8、)屋宇(5)屋宇(6)屋宇(7)屋宇(8)屋宇(9)屋宇(10)屋宇(11)屋宇(12)屋宇(13)屋宇(14)屋宇(15)屋宇(16)屋宇(17)屋宇(18)屋宇(19)(x+B2E6H9KcOfRiUmXp!s&v)z0C3F7IaLdPgSkVnYq$t*w-A1D5G8JbNeQhTlWo#r%u(y+B2E6H9LcOfRjUmXp!s&w)z0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