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ID:39827394

大小:32.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12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_第1页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_第2页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_第3页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_第4页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引言 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越来越多地被批评家作为研究文学、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90年代许多批评家在研究安娜时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批评家让安娜走出俄罗斯,迈向世界,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形象的比较中,使安娜这一形象更加艳丽,更加深人人心。从1990年至2000年对安娜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大致有10多篇。一部分是将安娜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雷雨》中的繁漪作比较,通过中外女性形象的比较,肯定了两位女性形象是不同民族中为争脱家庭束缚

2、而反抗男性压迫的女性代表,是争取个性及爱情自由的叛逆形象。而安娜和繁漪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形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方而的危机另一部分是将安娜与西方其他民族的女性形象比较,如将安娜与美狄亚、娜拉、德瑞那夫人、苔丝等的比较,从比较中看出这些形象是处在不同社会时代的悲剧女性,她们的悲剧命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能实现所致。她}门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具有民族意义的悲剧  一、创作背景 (一)1847年10月,署名作者为柯律·贝尔的小说《简·爱》发表了,小说一经问世就像荒原上凛冽的风一样横扫

3、英国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一边猜测着柯律·贝尔的来历,一边对《简·爱》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论,甚至有些评论者对小说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就在1847年12月《简·爱》再版序中,作者予以有力回击:“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攻击前者不等于袭击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了不敬之手。”单凭这激烈的论争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简·爱》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而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简·爱》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小说出版正值英国宪章运动的高潮时期。这一运动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提出来,号召妇女争取自由和平等

4、。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自薄自爱、敢于反杭、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简爱的形象诞生了,因此她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这部小说的轰动和流传确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题材新颖、感情真挚,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她的经历、性格、情感等都在小说中反射出来。她和她的作品是融合在一起的,夏洛蒂就是简·爱和露西·斯诺。她所写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个人情绪或激情的跳动因素,这种激情自始至终都同生活经验中的事件和情感密切糅合在一起。在《简·爱》中我们接触到了夏洛蒂那清新的、不屈的、惊人的个性,表现在简·爱身上则为坚强、自由和激越,这成为

5、全书的魅力所在。夏洛蒂基本上是一个爱尔兰妇女,她的天才归根到底是一种凯尔特族的天才,她公正无私、忧郁感伤、桀骜不驯、倔强刚愎、热情洋溢,声色之美总能使之心迷神驰。对大地的窃窃私语、天空的五色缤纷、心灵的声音和特色她都极其敏感,这些在本质上同属于简·爱。同时凯尔特式的高傲、羞涩、坚忍在夏洛蒂身上表现得极为丰富,这三种品质充溢着全书,再加上激情就构成了简·爱,它们也构成了小说的气氛和独特的情调。蔑视庸俗安逸的生活,蔑视普通的利益和享受,使她的小说像荒原的空气一样清新凛冽、沁人心脾。这种凯尔特式的梦幻与英格兰的务实精神、自我克制的混合,形成了《简·爱》的

6、总体基调,使小说具有非凡的独创性。 (二)《安娜·卡列尼娜》是19 世纪俄国最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 年完成的代表作之一,与《战争与和平》、《复活》一起成为列夫·托尔斯泰最成功的长篇作品。这部经典被广为传颂,不只是因为作品以历史为广阔的背景,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躁动不安,展示了俄国农奴制度刚废除,新的社会制度有没有完全确立,政治制度“青黄不接”的年代,更因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其中,又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最具典型性,它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魅力十足,吸引众人的探索目光。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社

7、会特点表现为矛盾尖锐、动荡不安,正处在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了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破坏了家长制农村的旧基础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如书中人物列文所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翻了身”的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的变动使作者的世界观在创作前后期产生了尖锐矛盾。在初稿中,安娜是一个其貌不扬、品德不佳的女人。她为情欲所吞噬,抛弃了自已温和而善良的丈夫,最后很可怜地自杀了。这是咎由自取,却不能说是悲剧。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本意是要宣扬他宗法制的家庭生活方式

8、和道德理想。他始终认为,贵族阶级家长制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则是可贵的。随着农奴制的改革以及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破坏,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