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孙思邈“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

论文--孙思邈“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

ID:39841469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12

论文--孙思邈“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_第1页
论文--孙思邈“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_第2页
论文--孙思邈“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文--孙思邈“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孙思邈“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孙思邈对“治未病”理论的贡献,脑卒中预防关键在于调整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法于阴阳,适应自然 、调畅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动静结合、勤用脑,辨证论治。“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其实质是人人享有健康,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发挥很大作用,我们应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及时发现,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目的。关键词:孙思邈“治未病”中风防治1、孙思邈对“治未病”理论的贡献所谓“未病”,指疾病前期,体内虽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病未成时进行防护调解,是中医学的主要理念之一。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2、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预防疾病发生。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具体表现在所著的《千金要方》中“食治”、“养性”两卷;在《千金翼方》则有“养性”、“辟谷”、“退居”、“补益”四卷,均有对“治未病”养生延年的专门论述。在《千金要方·养生序》曰:“圣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呼应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理论,在《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提出了“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治未病”观点。《素问·血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 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3、之,譬如渴而穿井,阀而铸锥, 不易晚乎!”。如《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刺之,名日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有先兆疾病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较轻的阶段,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防治疾病的传变发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三是病后积极采取措施促使康复与防止复发。如《素问·热论篇》说:“帝日: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日:“若此者,皆病已衰,耳热有所藏,因其火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日:“治之奈何

4、?”岐伯日:“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体现了“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的目的在于及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使人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中风“治未病”具体措施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给患者造成身体痛苦,若做好防治可减少其发生或延缓发作,同时也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阴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多种诱因,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以致阴阳互不维系出现的

5、危急证候。未患病之人,要注意保养,以免得病,患中风之人,应注意调摄以防止病情加重或引起其他变证,病愈之人,应注意防止疾病的复发。要预防中风病,关键在于调整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具体措施如下。    2.1法于阴阳,适应自然 。孙思邈认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他说:“春冻未泮,衣欲上厚下薄,养阳收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阴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欲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

6、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人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界的变化与机体息息相关,故顺应自然,依时摄养,对于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适应自然界的规律,若是违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可谓懂得养生之道,阴阳失调受于风邪是中风的病因之一,中风患者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阳化风动,上蒙元神,或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痹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痹阻经络,而致蜗噼不遂。故应溶于自然,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使人处于阴平阳秘的

7、健康状态。这是治未病防中风的首要条件。    2.2调畅情志 中医认为人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正常的情志活动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引起疾病。”孙思邈《千金翼方》认为人生大限百年,“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更须常常慎护之,应当注意“节护”,譬如“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故善于“治未病”养生者当知“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实为适当节制,以免“荣卫失度,血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