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ID:39883660

大小:530.61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7-14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_第1页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_第2页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_第3页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_第4页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园艺植物病害防治05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一、病原物的致病性(一)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共生: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例如,豆科植物与其根瘤细菌的共生关系2、共栖:有关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3、寄生(parasitism):寄生是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需依赖对植物的寄生而生存。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2、二)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三)寄生物的营养方式活体营养:寄生物从活的寄主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活体寄生物。人们将只能活体寄生的寄生物,称为专性寄生物(obligateparasite)。死体营养: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腐生物或兼性寄生物,前者以寄生为主,后者以腐生为主。(四)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

3、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除病毒外,其它病原物都能产生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1.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死等症状。半寄生类对寄主的依赖主要是水分,因此对寄主的影响一般较少,危害较轻;全寄生植物对寄主的损害极大,很快就使寄主黄化致死。2.机械压力真菌菌丝(芽管)

4、和高等寄生植物的胚根首先接触并附着在植物表面,继而其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由附着胞产生纤细的侵入钉,对植物表皮施加巨大的机械压力,并分泌相应的酶类,软化并穿透角质层和细胞壁而侵入。线虫则先利用口针(stylet)反复穿刺,最后穿透植物表皮细胞壁,头部或整个虫体进入植物细胞中。一些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下的组织中形成子实体时,亦施加相当大的机械压力,致使细胞壁角质层扩张、突起和破裂,子实体外露。3.酶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真菌能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

5、细胞壁的酶,直接侵入过程就是部分地或全部地通过这种化学穿透方式而实现的。4.毒素毒素(toxin)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致病物质,它能在很低浓度下诱发植物产生病状。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质就不能称为毒素。5.生长调节物质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产生徒长、矮化、畸形、赘生、落叶、顶端抑制和根尖钝化等多种形态病变。病原物还可

6、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生长调节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引起病变。二、植物的抗病性(一)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generesistance),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gene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1、小种专化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

7、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2、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1、抗接触,2、抗侵入,3、抗扩展,4、抗损害,5、抗再侵染。其中,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escaping),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tolerance),而植物的抗再侵染特性则通称为诱导抗病性(inducedresistance)。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划分1、被动抗病性(pas

8、siveresistance):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2、主动抗病性(activ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