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

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

ID:39886041

大小:86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4

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_第1页
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_第2页
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_第3页
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_第4页
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文题目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姓名李光耀学号07120721专业名称美术学(书法篆刻)冲淡美——董其昌书法气韵浅谈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玄透灵性。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王文治《论书绝句》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浩瀚长河之中,明朝的董其昌无疑是一位不可被忽略的书法大师。他擅书能画,且精于鉴赏,其历史地位堪比米芾、赵文敏等人。董其昌的书法善用淡墨,呈现出一种冲淡美。但是冲淡并非淡而无味,细细咀嚼,这种书画艺术更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这些无不体现了董其昌不染尘俗,淡而清雅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对静谧的美学理想境界

2、的憧憬。而在董书的气韵之中他的品格与思想都的到了完美的体现。气韵是无法感知的,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精髓,后世对于董其昌的书法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和推崇。因此,研究董其昌的书法气韵对于学书者的探学之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学书尚浅,试做深浅探讨,在此向各位专家们请教。关键字:书法风格,气韵,冲淡一、才溢文敏、风度翩翩1、董其昌籍贯研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人,后因重役之征,避入邻县华亭。董其昌1555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是当时上海地区颇有影响的名门望族。何良俊在《董隐君墓表》中指出

3、:“董氏,上海之望族也。”关于董其昌的籍贯究竟是上海县还是华亭县,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颇有分歧的问题。依据文献的记载和分析,董其昌的籍贯应是上海县。早在清代,嘉庆《上海县志》的修纂人员就曾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称:“考董氏谱,自其昌以前,未有迁他县者。《华亭志》亦云:(董其昌)上海董家汇人。及阅李绍文《云间杂识》云:董思白为诸生时,瘠田仅二十亩,区人亦令朋充役,至弃家远遁。后登翰苑,且别其籍,不敢认为上海人。观此条则其昌为(上海)邑人可证,其昌之托籍华亭,始得其故,近录此以识。其后董氏之占他县籍者不复书。”此外陈继儒也证

4、明了这一点,称:“按董氏谱,其先汴人,宋南渡扈跸,遂籍松江之上海。”陈继儒是董其昌的挚友,他的话极为可信。2、学书经历董其昌作为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历史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说到他之所以提笔学书,以至于日后卓然成家,可以说起因在于发生在他17岁那一年(1571)的一件“小事”。“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奋临池矣!”——《画禅室随笔》自负的董其昌,因书拙而被置之第二,其心中懊悔沮丧可想而知,因此,羞愧之余的董其昌“始发奋临池”。他从颜真卿入手,临《多宝塔

5、》,后改学虞世南,又觉得学唐人不如学魏晋,故转学王羲之《黄庭经》、钟繇《宣示表》、《力命表》等,“凡三年,自谓逼古”。董其昌自谓其学书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学颜鲁公《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图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观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知从前妄自标评……自此渐有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又

6、云:“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以上两则话,前一则大概在他五十岁左右写的,后一则时间稍早一些,内容大体无异。借此可知他初学书是从唐碑入手,继学钟、王楷帖。后来在当时大收藏家项元汴家见到名家真迹,方获领悟,经过二十余年,乃得古人解处。说明学书之不易,这里告诉我们,他的书法经过三变,即由石本、枣本墨拓(唐碑、晋帖)转入真迹临摹。他含英咀华,得心应手,终于创为“董体”。他所谓“晋、唐、宋”之别,究含何意?用他自己所言“晋人书尚韵,唐人书尚法,宋人书尚意”来

7、解释,似乎比较贴切。3、宦海浮沉在董其昌的列祖列宗中,中进士者甚多,有的官拜御史,有的仕至知府,有的累官侍郎,“盖其先世已自雄长里中”。可见,董氏家族也是上海地区首屈一指的显贵之家。董其昌出生于这样一个科第传世的家族,秉承家学渊源,并最终也登上了科第荣显之途,并成为了董氏家族中光宗耀祖的典型。叶梦珠在《阅世编》中称:“一时大僚,集于一门,声势与徐抗衡,而文敏声望,直薄海外,称极盛焉。”纵观董其昌一生的仕宦生涯可谓时出时隐,断断续续终其一生,直至七十九岁时才最终辞仕故里。他一生一共有三次出仕,均在京城做官,历任东宫讲官

8、、礼部侍郎、詹事府、直至南京礼部尚书,可见他做官是有选择性的,也十分的谨慎。董其昌曾因在东宫讲官任上“坐失执政意”被贬为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等职,但对这些地方官职,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热情,就任也只是敷衍而已,整天沉浸在翰墨当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使董其昌成为名动江南的艺术家。董其昌为官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