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

ID:39888956

大小:1.72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7-14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_第1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_第2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_第3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_第4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突触和突触传递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连接点称为突触。突触类型和结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在机能的差别表现在突触后电位上,前者去极化,后者则是超极化。突触前成分常根据不同细胞类型的连接而用不同的术语表示,如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神经元和肌肉之间等,分别称为突触前终末、终扣、终球、曲张体等。突触前膜从形态上看,是指突触前的细胞质膜特别增厚的部位。突触前的主要结构有突触前栅栏结构,这是突触小泡排放神经递质的引导装置,位于突触前膜内侧,由突触前致密突起和突触小穴组成。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膨

2、体第一节化学突触以化学物质作为神经递质的突触。A、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element):内含突触小泡与少量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突触前膜上富含Ca2+通道。突触小泡表面有突触素,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小泡的形态类型:圆形清亮小泡:含有乙酸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等。扁平清亮小泡(小颗粒型小泡):含有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大颗粒型小泡:含肽类。化学性突触的结构B、突触间隙(synapticcleft):内含糖蛋白和细丝间隙的宽度

3、因突触类型不同而异,约20um。中枢神经系统10~30um,神经-肌肉接点的间隙可达50~60um。在电镜下常常能观察到牢触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质.经证明是一种含糖基的物质,其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产生物理性的连接。通常认为,突触间隙内的物质组成可能有特异性,在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以及突触发生的机制中都有一定的作角。现已证明,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都能通过胞饮方式从间隙中获得某些物质。C、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element):上有受体及离子通道。后膜上有多种特异蛋白质,主要有受体蛋白、通道蛋

4、白,还有一些能分解神经递质使之失活的酶类,如胆碱酯酶等。突触后成分中还包括有线粒体、神经微管、多泡小体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可识别递质并与之结合,然后产生生理效应。完成神经信息传递和加工。突触后膜依形态将其分为三种:①增厚型突触后膜:即突触后膜下方有一层电子致密物质,称为突触后致密结构,简称PSD(postsynapticdensity)。在PSD下方常有一排突触下致密小体。②薄型突触后膜:没有电子致密物质,亦无突触下致密小体。③高密度电子致密物质积聚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下方有大量的电子致密物质,有时甚至填塞

5、了突触间隙。按传递信息的结果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突触电镜图1.突触前成分2.突触后成分3.线粒体4.突触小泡5.突触前膜6.突触间隙7.突触后膜8.后膜蛋白质轴突终末突触间隙出胞作用化学突触结构作用模式图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第二节缝隙连接(电突触)缝隙连接的特点1、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延搁(缝隙窄,无突触小泡和N递质,电位变化直接转化为电流传导)。2、存在于胶质细胞之间3、可实现同步放电4、有双向传导的功能5、对内环境不是特别敏感。混合突触:在同一个神经终末或同一个突触连接部位,既有化学突触界面:

6、又有缝隙连接的电突触界面。这类突触在鱼类较为多见,例如在电鳗的一些神经核团中、鸟类的睫状神经节、大鼠的前庭神经侧核等部位。化学突触和电突触的区别化学传递突触电传递突触1.接触点两边的内膜面超微结构和细胞器通常是不对称的。1.接触点两边的内膜面超微结构和细胞器通常是对称的,无内膜面和细胞器的特化。2.通过较宽的突触裂隙有细胞内的低电阻分路,但细胞之间的电阻无变化。2.有狭窄的突触裂隙,减少分流,细胞间存在低电阻通路。3.突触前膜的动作电位对后膜电位影响很少。3.突触前的动作电位是突触传递的直接因素。4.经常有

7、自发性的递质量子化释放,引起后膜的微小电位。4不存在类似的情况。5.突触前动作电位在Ca++的协同下引起大量囊泡同步地释放递质。5,无这种情况发生。6.递质释放后引起突触后膜局部的、非传导性的等级性电位,该电位可以总和,而且后膜电位变化时,突触后电位可以倒相。6.突触前动作电位引起类似的反应也可以跨过突触后膜,但后膜电位改变时,突触后电位不会倒相。7.局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一定值时,可导致突触后动作电位;若在抑止性突触,抑止性突触后电位则使突触后不易发生冲动。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一定值也可导致突触后冲

8、动的产生。8.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结合,导致膜通透性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8.无这种改变9.突触前,后膜含递质水解酶与其他的存在与突触前、后膜使递质失活的机制。9.不存在这种变化10.突触前、后膜的变化可受化学因素的影响10.不存在类似的情况。11.跨突触的突触传导是单向的11.多数情况是双向,偶尔也是单向传导12.通过时空的总和,局部的后突触电位有整合作用12.类似,但许多是1比1的,很少整合性13.传递受温度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