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ID:3990031

大小:591.3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26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_第1页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_第2页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_第3页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_第4页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19卷第4期208年12月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JournalofGeologicalHazardsandEnvironmentPreservationV01.19,No.4December2008文章编号:1006—4362(2008)04—0001一05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苗会强,刘会平,范九生,郑芷青(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广州510006)摘要:四川5.12汶川地震震级高,强度大,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巨大。地震次生灾害特别严重,频繁发生,以坡面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

2、滑塌以及堰塞湖和社会灾祸最为常见。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地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为物质来源;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沟谷洪流为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为诱发和触发因素。暴雨、洪水、高温是次生灾害主要的致灾因子,由此形成了三个系列的灾害链,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更加深远。对汶川地震次生灾毒的防治要加强监测与动态分析,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严防传染病的蔓延。当前防治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是进行远期治理的根本措施。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成灾;治理中图分类号:P315:P642.2.文献标识码:A四川5.12汶川地震主震区包括

3、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震中汶川县位于北纬31。,东经103.4。附近。主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破碎程度较高,地震频繁发生。汶川5.12地震伤亡40余万人,重灾地区超过lo×104km2,对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州等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图1)。地震造成地层破裂,地表破碎,在余震和夏季暴雨的作用下,极易诱发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影响深远,对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成为抗震、减灾的重要内容[1~4]。当前,地震造成的原生灾害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对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对

4、地震次生灾害进行了预测和模拟[5~8],还有学者做了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等相关研究[9],但从灾害学角度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研究成果很少。本文从灾害学角度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灾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汶川地区防震、抗震和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收稿日期:2008—07-16改回日期:2008—09—05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13020710009)图1汶川地震震区行政区划与余震分布图Fig.1Administrativedivisionandpost_earthquakesinWenchuanquake-hitar

5、ea1主要类型与危害1.1坡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坡地地质灾害。汶川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暴雨频繁发生,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万方数据2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质、动力和触发条件。滑坡是雨季发生最多的灾害,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大地震经常引发滑坡,有的与地震同时发生,有的滞后一段时间发生,使老滑坡复活口”11]。汶川、茂县、北川、彭州是地震重灾区,在暴雨等致灾因子的作用下,滑坡和泥石流广泛发育,已有数万人丧生。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地震震动强烈,导致地面出现裂隙,形成地裂缝。地面塌陷受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状况、

6、上覆岩层载荷、水动力与溶蚀条件等因素制约。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溶蚀作用增强,容易引发塌陷。汶川地震后发现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929处,其中特大型隐患点158处,大型隐患点1271处,中型隐患点1817处,严重威胁着94万多人的安全。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滑塌。震后由于道路滑塌,致使救灾物资的运送难度很大,国家被迫紧急派出飞机进行支援。1.2堰塞湖的巨大威胁’汶川震区水利工程众多,汛期降水多,极易造成水体灾害,主要有洪水、水库大坝裂缝和堰塞湖等灾害。震区植被遭破坏、地表破碎不堪,一旦由暴雨引发洪水,危

7、害非常严重。该地区水库众多,在遭受剧烈震荡后,出现坝体开裂,威胁下游居民安全。地震提供大量的松散物质,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动力条件,在滑坡体阻塞河道时,形成堰塞湖。汶川地震后,堰塞湖成为最大威胁,34处堰塞湖出现险情(图2),其中三处具备溃坝危险,分别为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安县长屯河堰塞湖、青川堰塞湖。江油市的堰塞湖数量最多,危害最重。随着汛期降水的不断增多,堰塞湖数目不断增加。这些潜在的威胁若不能及时解除,会造成附近居民心理上的巨大恐慌。图2汶川震区主要次生灾害分布示意图Fig.2Distributionofseconda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