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模具知识

五金模具知识

ID:40243340

大小:206.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7-28

五金模具知识_第1页
五金模具知识_第2页
五金模具知识_第3页
五金模具知识_第4页
五金模具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金模具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五金模具知识我国模具制造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手工业作坊时代。2)20世纪60年代:通用机械时代,生产工具为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3)20世纪70年代:仿形机械时代,生产工具为仿形车床、仿形铣床、仿形刨床等。4)20世纪80年代:数控机械时代,生产工具为NC车床、NC铣床、NC电火花加工机床、NC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5)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数控及CAD/CAM应用时代,生产工具为CNC车床、CNC铣床、CNC磨床、CNC线切割机床、CNC电火花加工机床、柔性自动化、加工中心等。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面,

2、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错过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模具工业也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保持了“几十年一贯制”。主要差距为:标准化程度低,模具品种少,效率低,模具制造精度低,周期长,模具寿命短,材料利用率低,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较差。到20实际80年代,伴随家电、轻工、汽车、生产线的模具大量进口和模具国产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先后引进了一批现代化的模具加工机床。在此基础上,参照已有的进口模具,成功地复制了一些替代品。至1990年多工位级进模已达57个工位,精度达微米级,寿命达上千万次。一些大型、超小型及多动能模具的制造技术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成功地复制

3、了一些汽车覆盖件模具,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我国冲模CAD/CAM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基本上属于低水平重复开发,所需基础软件业靠引进(如图形软件、数据库软件、NC软件等),缺乏实用和商品化价值。由于人员素质低、不配套,对引进的许多CAD/CAM系统缺乏二次开发能力,不能获得显著效益。由于国产计算机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大量引进的计算机和工作站种类繁多,价格昂贵,硬件维修和软件交流都很困难。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拥有数控加工设备近万台,绝大部分没有配备自动编程系统,机床利用率极低,针对上述情况,应首先在现有数控机床上广泛采用自动编程,减少手工编

4、程,提高数控机床的开工率。国内高等院校及研究所开展了冲裁模、拉深模和冲裁、弯曲多工位级进模CAD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只有冲裁模CAD/CAM技术较好一地应用于实际生产。1、冲压工艺的分类:由于冲压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原材料性能等的不同,目的在生产中所采用的冲压工艺方法是多样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分离工序与成形工序两大类。分离工序又可分为落料、冲孔和剪切等,目的是在冲压过程中,使冲压件与板料沿一定的轮廓线相互分离。分离工序如表1-2所示。成形工序可分为弯曲、拉深、翻孔、翻边、胀形、缩口、旋压等,目的是是冲压毛坯在不破裂的条件下,产生塑性变形而

5、获得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冲压件。2、影响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的主要因素影响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变形金属本身的晶格类型、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等内部性质;其二是变形时外部条件,如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形式等。(1)化学成分和组织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化学成分和组织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非常明显也很复杂。下面以钢为例来说明。1)化学成分的影响。在碳钢中,铁和碳是基本元素。在合金钢中,除了铁和碳外,还有硅、锰、铬、镍、钨等。在各类钢中还有些杂质,如磷、硫、氨、氢氧等。碳对钢的性能影响最大。碳能固溶到铁里形成铁素体和奥氏体固溶体,他们

6、都具有良好的塑性和低的变形抗力。当碳含量超过铁的溶碳能力,多余的碳便与铁形成具有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几乎为零的渗碳体。渗碳体对基本的塑性变形起阻碍作用,降低塑性,抗力提高。可见碳含量越高,碳钢的塑性成形性能就越差。2)组织的影响。钢在规定的化学成分内由于组织的不同,塑性和变形抗力亦会有很大的差别。单相组织比多相组织塑性好,变形抗力低。多相组织由于各相性能不同,使得变形不均匀,同时基本相往往被另一相机械的分割,故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提高。晶粒的细化有利提高金属的塑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变形抗力。这是因为在一定的体积内细晶粒的数目比粗晶粒的数目要多,塑性变形

7、时有利于滑移的晶粒就较多,变形均匀地分散在更多的晶粒内,另外晶粒越细,晶界面越曲折,对微裂纹的传播越不利。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另一方面晶粒多,晶界也越多,滑移变形时位错移动到晶界附近会受到阻碍并堆积,若要位错穿过晶界则需要很小的外力,从而提高了塑性变形抗力。3、应力与应变关系由上述可知,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具有相似性。对于小变形而言(不超过10-3~10-2数量级),两者的主坐标系是一致的。对于应力与应变关系,我们不妨从方向和大小两方面进行叙述。对切应力和切应变,可用图2-8来表示。图2-8a的切应力方向对应于图2-8b的切应变方

8、向,这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正应力和正应变的方向,就不是这样简单了。正应力为正值(受拉)时,正应变未必是正值(未必伸长);正应力为负值(受压)时,正应变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