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画》(语文部编一上)

【教学设计】《画》(语文部编一上)

ID:40283263

大小:17.5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30

【教学设计】《画》(语文部编一上)_第1页
【教学设计】《画》(语文部编一上)_第2页
【教学设计】《画》(语文部编一上)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画》(语文部编一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画》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蚌埠慕远学校高孝文教材分析: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教学目标: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底,斜刀头两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2.正确朗读古

2、诗,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感受是中描绘的景象。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2.画上都有什么?(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话说完整“我看到画的上面有……,下面有……”)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手谜语诗《画》。(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用画导入,旨在让学生了解观察顺序,同时为本课学习谜语诗做铺垫。也可以

3、用谜语儿歌来导入,调动学生猜谜的积极性。因为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题材,所以导入部分的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1.初读故事,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圈出生字。2.指名读课文。3.缩小语境识字选看近听有色无声春去人来(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2)小老师带读。(正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3)说说记字方法。4.(出示课文)填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5.学习反义词(1)远——近有——无来——去(2)演一演“远”

4、和“近”。(3)举例说明“有”和“无”。(4)演一演“来”和“去”。(4)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6.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卡片“水、去、来、不”。(2)认读,观察字形。(3)师范写。水:第一笔竖钩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一笔写成。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再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来:左右对称,书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设计意图】课本是古诗,但语言亲切生动,很容易明白字面的意思。识字上,理解“反义词

5、”是个重点,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再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注重语言的积累,用找反义词的方法识字既巩固了熟字又掌握了新字,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三、细读古诗、体会感情1.自由读诗,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2.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诗句大意。)3.诗里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出这种美来?4.主义学习诗歌的停顿(断句)和语气。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5.为什么“近听水无声”呢?6.春天过去了,花儿却没凋落。鸟儿在枝头看到有人过来也不飞走。谁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7.原来这都是

6、画上的景物啊!所以这首诗就叫做《画》,既是题目,也是谜底。8.比一比,谁能把诗背下来。9.拓展延伸(1)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走路摇摇摇。(鹅)(2)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雨)【设计意图】既然是“谜语诗”就需要找到诗句中透露的信息,猜出谜底。在理解市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联系生活实际,这首诗奇怪的地方在哪儿呢?“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为什么会这样嫩?这里的水、花和鸟与生活中的有何不同?学生一步步去探究便能找到“画”的原因,理解“画”的意思,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四

7、、板书设计:6.画远看近听由远→近的顺序教学反思:古诗因为他的精巧结构和朗朗上口的节奏,最容易让孩子喜欢,熟读成诵的过程中积累下了知识和语感还有学习祖国文化的兴趣。本课又是一首谜语诗,更是大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边学诗边猜谜。通过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对比,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受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