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

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

ID:40370091

大小:56.8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01

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1页
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2页
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3页
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4页
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13页仅供参考[整理]矿井防突水安全技术措施三下山扩区运输巷位于矿井二采区西北部,开口位置位于7#皮带机尾以西40米处,工作面沿主采2#煤层倾向布置,属采区准备巷道。地面相对位置为黄土覆盖山梁,黄土覆盖厚度290-370米。地面无任何建筑物及村庄。开采标高1180-1050m;根据地测资料分析开采最低标高为1050米,高于本区域奥灰水位标高755米,但为了防止水害事故

2、发生,防患于未然,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以下防突水专项安全措施。一、矿井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表水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井田南部的北东-南西向展布的山梁形成了一条天然分水岭,其南西侧冲沟水汇集于乡宁县鄂河后向西注入黄河。北东侧冲沟水汇入台头沟,向东至乡宁县光华镇汇入豁都峪河,然后向南东出境至襄汾县汇入汾河。井田西部的马泉、蒿地沟两大沟均有泉水溢出,但流量很小,小于0.001L/s,遇暴雨时节沟内可见时有洪水汇流,但数小时后即减弱为小细流。几于后完全断流。由于天然分水岭近矿区展布,其两侧山坡沟谷径流距离短,基

3、本上常年无水,均为季节性河流。本区水系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二)主要含水层描述矿区位于区域龙子祠岩溶泉域的补给区。矿区主要含水层按成因及岩性可划分为四类,现分述之:1、奥陶系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第12页共13页仅供参考[整理]奥灰水是影响煤系地层开采的主要含水层,位于本系组底部。据山西省第五地质工程勘察院《乡宁县沙坪(吉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矿区周边共施工奥灰水供水井3处,现分述之:⑴该矿于2003年6月在台头镇西北约2.5km处(及井田工业广场附近)施工一深水井,井深750m,揭露奥灰

4、岩层474m,寒武系白云岩层50m,水位埋深230m,水位标高1010m,出水量288m3/d。据该孔资料,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较强。⑵台头镇政府供水井,位于台头镇东南,距本矿2000m,2004年建井,井深871.3m,井口高程1040m,水位埋深415m,水位标高650m,涌水量600m3/d;⑶麦积峪老坑口,距本矿500m,2001年建井,井深650.0m,井口高程1295m,水位埋深540m,水位标高755m,涌水量456m3/d;据区域岩溶水资料,矿区一带岩溶水水位标高推测750-780m之间,

5、查区域地层资料,对应的地层位置应是奥陶系上马家沟灰岩地层(距本溪组底部290)。岩溶水标高与麦积峪老坑口水井相近,且麦积峪老坑口水井在三个供水井中,离矿区中心地带仅有1200m,距离矿区南界仅500m。与其它二个供水井相比,更具代表性,故此次核查计算采用麦积峪老坑口水井资料,此井中岩溶水水位标高755m。2、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溶隙含水岩组含水层主要包括砂岩(K1)和三层灰岩(K2、K3、K4),为区内主要含水层。第12页共13页仅供参考[整理]K2灰岩为主要含水层,厚度8.16m左右,是9号煤层顶板直接充

6、水含水层,岩溶裂隙不发育,据井田内606号水文孔抽水试验,用空压机抽干,单位涌水量0.001L/s﹒m,水位标高1304.81m,故K2石灰岩为极弱富水性岩层。K3石灰岩厚6.25m,K4石灰岩厚1.45m,岩溶裂隙均不发育,钻孔冲洗液消耗量0.8-14.5m3/h,均为极弱富水性岩层。底部K1砂岩为细粒砂岩,裂隙不发育,为极弱富水性岩层。3、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主要由K7、K8、K9、K10、K12及K13等砂岩组成,K8砂岩相对富水,为2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砂岩层厚3.93m,裂隙较发育,据606号

7、孔抽水试验,水位标高为1397.73m,单位涌水量0.001L/s﹒m,属极弱含水层。4、第四系砂砾石层孔隙含水层区内黄土层一般为透水层,不含水,分布于山顶及山坡。砂砾石层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分布于山区现代河谷下部,涌水量一般介于0.001-0.05L/s.m之间,仅可充做一般生活用水水源。(三)井田主要隔水层主要由本溪组铝质泥岩、泥岩及K1石英砂岩组成,隔水层全厚约76m左右,隔水性能良好,构成奥灰含水层的直接顶板。切断了奥灰水与煤系地层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标志层沉积稳定,其间所夹的泥岩、页岩层

8、致密,沉积稳定,构造裂隙不发育,构成各含水层间良好的隔水层。受其控制煤系地层间含水层均为层状产出。(四)构造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井田内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局部发育有向、背斜构造,井田北部发育有F1、F2两条落差较小的断层,均为地表调查及井巷开拓揭露,据本矿开采2号煤层井下调查,断层带无导水现象,故构造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较小。(五)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第12页共13页仅供参考[整理]井田内地下水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