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

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

ID:40374314

大小:50.8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01

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_第1页
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_第2页
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_第3页
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_第4页
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仅供参考[整理]安全管理文书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8页仅供参考[整理]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的预防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工业尘毒对人体的危害,都是慢性致病过程,所谓尘毒如“软刀子杀人”,这是一种形象化描述。但是,当尘毒有害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可以危及人的生命时,便会转化为恶性事故,或燃烧爆炸,或中毒身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某些地区、部门、企业,尘毒危害转化成恶性事故发生较为频繁,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设备毁坏,其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都不可忽视。为了有效地防止尘毒危

2、害向恶性事故转化,其预防措施已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尘毒有害物危害性的特征为了能有效地防止尘毒危害向恶性事故转化,首先应该了解尘毒有害物危害性的特征。尘毒有害物危害性总的特征是尘毒有害物与空气的混合,并随空气流动而传播来危害人类与环境。第7页共8页仅供参考[整理]1.1粉尘危害性的特征:粉尘的粒径在0.1~100(m之间,粉尘与空气均匀混合后,将随空气流动而流动。只有当空气流动速度低于粒子的悬浮速度时,尘粒才会缓缓沉降。但当所谓无风时,其空气的流动速度也在0.1m/s,这远远大于直径为10(m,比重为2.7粒子的悬浮速度0.007565m/s。所以,粉尘随风

3、而散,长期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粉尘危害性还表现在粉尘的浓度和分散度。所谓浓度,指含尘空气中所含有粉尘量的多少,一般以重量浓度表示,即每m空气中有多少mg粉尘(mg/m)。所谓分散度,是指含尘空气中,其粉尘粒度的分布情况,具体而言,指所含粉尘的细粗所占百分比,即空气中所含(0.1、0.1~10、10~30、30~50、50~80、(80(m粒径范围的粉尘各占百分比例。因为,粉尘危害的最大危害是引起燃烧爆炸,而燃烧爆炸又直接与含尘空气的粉尘浓度及分散度相关,分散度越高(细粉尘占比例越多)、浓度越大,其燃烧爆炸可能性越大。另外,粉尘的毒性、可燃性、粘性、荷电性、润湿性等等

4、也属粉尘危害性的插征,不可忽视。1.2有害气体(害)危害性特征:有害气体呈分子状与空气均匀混合,与空气同在,完全遵照空气流动理论而流动散发,其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和比重为其危害性的重要特性。所谓浓度,指空气中所含有害气体的重量浓度(mg/m)或体积百分比(%)。所谓比重,指有害气体容重与空气容重之比,有害气体比重大,将集中飘浮于近地面、沟谷;有害气体比重小,则多飘浮于高处。有害气体的最大危害是当其浓度达到一定限度后,会引起燃烧爆炸,还有可对生物有毒害(或缺氧)或致命作用。另外,有害气体的毒性、腐蚀性、荷电性、含湿量、化学变化、嗅味等,也是有害气体危害性的重要特性。2尘毒

5、作业危害性程度分级标准关于尘毒危害的标准,过去曾有环保部门颁发的“大气污染控制标准”,即要求工厂排出的废气中所含粉尘不得超过多少mg/m。还有所谓“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如SO2,日平均为0.05~0.25mg/Nm;飘尘,日平均为0.05~0.25mg/Nm。卫生部门颁发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即要求工厂车间内作业带,其空气中的粉尘、有害气体浓度不得超过某一限值,比如,对于茶叶车间的茶叶粉尘浓度不得超过3mg/m。对于劳动保护而言,近年来,在以上两部门标准的基础上,又颁发了“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第7页共8页仅供参考[整理]2.1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6、:由三个指标组成,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10%~>70%;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升/日·人),~4000~>6000升/日·人;生产性粉尘浓度超过“工业卫生设计标准”最高允许浓度的超标倍数,0~64倍。将以上三指标的指数又分为若干段,列表后,综全成“粉尘作业危害程度五级”,即0级──安全作业;Ⅰ级──轻度危害作业;Ⅱ级──中度危害作业;Ⅲ级──高度危害作业;Ⅳ级──极度危害作业。一般要求在0~Ⅰ级,条件所限时,可放宽到0~Ⅱ级。不允许Ⅲ、Ⅳ级作业场所运作。2.2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也由三个指标组成,即其分级指数C由三个指标组成,C=D·L·

7、B。D是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范围为1~8,系按56种常见毒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四类,系数分别为8、4、2、1;L是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范围为1~3;B是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MC/Ms,其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Ms──该毒物按“工业卫生设计标准”限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值(mg/m)。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综合由分级指数C来判别:C≤0时为0级──安全作业;0≤C≤6时为Ⅰ级──轻度危害作业;6<C<24时为Ⅱ级──中度危害作业;24<C<96时为Ⅲ级──高度危害作业;C>96时为Ⅳ级──极度危害作业。一般要求在0~Ⅰ级,条件确实所限,可放宽到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