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十一章 功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 功

ID:40429982

大小:3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2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   功_第1页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   功_第2页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   功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第十一章 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南木林县第二中学课题11.1功1课时教者洛桑旦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会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意识重点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判断力是否做功难点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引、研、结、用”教学法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从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及拉动水平桌面上小车的受力分析,

2、引出物理学中的功,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容易理解什么是功及做功必要的两个因素。对于功的计算学生能够从功的定义中推理出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学习环节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学习准备温故知新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析、引导引出本节课题“功”。分析、回答新知教学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总结强化研用结一、力学中的功1、力学中功的定义是什么?2、实列分析:(媒体展示)马拉车叉车举高货物起重机吊起货物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析不做功的实例。5、考考你:出示问题,提

3、问学生,师生评价。6、小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二、功的计算1、出示功的定义2、推理功的单位3、出示焦耳简介4、教师巡视5、出示例题,教师巡视三、课堂训练媒体出示习题四、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回答学生分析、回答学生根据以上事列,推理归纳、回答。学生分析、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推理功的计算公式说出1J的物理意义学生阅读课本64页例题学生解答,师生评价学生回答,师生评价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A、有力(F≠0),但是在力的方向上

4、通过的距离为零(s=0).B、有距离(s≠0),但在运动方向上物体没有力(F=0)的作用C、有力(F≠0),也有距离(s≠0),但是力和运动方向是相互垂直(F⊥s)的.3、功的计算:W=FS课后反思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同时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它,就能够更能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它也是个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由于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

5、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同时具备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关于功的计算,是中考的热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