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ID:40481190

大小:1.82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8-03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_第1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_第2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_第3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_第4页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_第5页
资源描述: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螺旋体(spirochete)支原体(mycoplasma)衣原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chlamydia)其它微生物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生物学性状的比较定义致病性与免疫性综合性思考题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大小0.2~0.3um,0.3~0.6×0.8~2um原体0.2~0.4um较大形态多形性(无多形性(有细胞圆球形细长、弯曲、细胞壁)壁)或球杆状螺旋状培养人工培养基中严格细胞内严格细胞内寄

2、生人工培养+/-生长的最小微生物,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呈油煎蛋样菌落原体—感染型始体—繁殖型染色G-G-G-镀银染色-棕褐色繁殖方式均为二分裂抗生素敏感敏感敏感敏感(强力、红霉素)(氯、四环素)(红、四环素)(青霉素)抵抗力弱弱弱弱可通过滤菌器(梅毒螺旋体极弱,50℃5’,4℃3天)可通过滤菌器始体0.5~1um微生物的大小比较葡萄球菌(1000nm)牛痘病毒300×250nmABCDEFG立克次体450nm衣原体390nmA、大肠杆菌噬菌体(65×95nm)B、腺病毒(70nm)C、脊髓灰质炎病毒(30nm)

3、D、乙脑病毒(40nm)E、蛋白分子(10nm)F、流感病毒(100nm)G、烟草花叶病毒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跃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目前已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立克次体: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衣原体: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螺旋体支原体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支原体油煎蛋状菌落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支原体与细菌L

4、型的区别支原体细菌L型在遗传上与细菌关系无关有关,常可回复细胞膜胆固醇含量高无培养条件需胆固醇高渗培养基菌落情况油煎蛋状,较小,油煎蛋状,较大,液体培养浑浊度极低有一定浑浊度,0.1-0.3mm0.5-1mm可黏附与管壁或管底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e) 动物的淋巴细胞 红色的是寄生的立克次氏体。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高度感染性。是衣原体发育周期的增殖型,不具感染性。原体:始体:衣原体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

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二、致病性与免疫性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螺旋体(spirochete)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的螺旋体1.密螺旋体属--梅毒螺旋体2.疏螺旋体属--回归热螺旋体、伯氏螺旋体3.钩端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梅毒(syphilis)的起源和传播:据西方学者认为,在15世纪以前欧洲无梅毒。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水手回到欧洲时,将此病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有人认为1488年,葡萄牙舰队:将梅毒带到印度。也有学者认为,1498年哥伦布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由于感染梅毒

6、船员的到达,将梅毒也带到印度。通过商业往来,梅毒也进入了我国,1505年在广东省首先发现和记述了梅毒病例,此后,梅毒便从沿海到内地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居性病之首。解放后,经过十年的努力,已于1959年基本上消灭了梅毒,1964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病又在我国死而复生,特别是梅毒发病人数大大增加,发病人数急剧上升。梅毒螺旋体致病因素1.菌体表面的外膜蛋白2.透明质酸酶3.免疫病理损伤所致疾病:梅毒传染源:病人(唯一传染源)致病过程梅毒螺旋体外生殖器:硬下

7、疳二期梅毒:梅毒疹淋巴结肿大三期梅毒:心血管损害:动脉瘤C.N.S损害:痴呆、瘫痪梅毒性精神病破裂死亡性途径(主)垂直传播血液先天性梅毒流产早产死胎梅毒一期梅毒--外生殖器硬下疳感染后约3周开始发病,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溃疡渗出液传染性很强,4-8周后自愈。二期梅毒--梅毒疹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二期梅毒----梅毒疹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淋巴结肿大,梅毒疹和淋巴结中有大量梅体,传染性较强二期梅毒:左--手掌梅毒疹 中--肛周扁平湿疣型梅毒疹 右--梅毒性脱发三期梅毒发生于2年后或更长,

8、全身组织器官损害。传染性少,但破坏性大。先天性梅毒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晚期先天性梅毒张丽芳温州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梅毒免疫:感染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Th1、CTL)梅毒诊断: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2、血清学诊断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VDRLRPRMHA-TPFTA-ABS(以牛心肌的心脂质为抗原)(以Nichols株螺旋体为抗原)筛选确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