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

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

ID:40526969

大小:5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4

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_第1页
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_第2页
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_第3页
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_第4页
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_第5页
资源描述:

《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DNA损伤修复---重组修复摘要:DNA损伤修复(repairofDNAdamage)在多种酶的作用下,生物细胞内的DNA分子受到损伤以后恢复结构的现象。DNA损伤修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基因突变机制,衰老和癌变的原因,还可应用于环境致癌因子的检测。DNA损伤的修复模式有很多种,在这里主要谈有关重组修复方面的。关键词:重组修复、同源重组修复、DNA损伤DNAdamageandrepair---recombinationrepairAbstract:DNAdamagerepair(repairofDN

2、Adamage)intheroleofavarietyofenzymes,theDNAmoleculeswithinlivingcellsbythephenomenonofstructuraldamageafterrecovery.DNAdamageandrepairstudieshelptounderstandthereasonsforthegenemutationmechanisms,agingandcancer,canalsobeappliedtothedetectionoftheenvi

3、ronmentalcarcinogen.DNAdamagerepairmodeltherearemany,heremainlywithregardtorecombinationrepair.Keywords:recombinationrepair,homologousrecombinationrepair,DNAdamage简史1949年A.凯尔纳偶然发现灰色链丝菌等微生物经紫外线(UV)照射后如果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则可减少死亡。此后在大量的微生物实验中都发现了这种现象,并证明这是许多种微生物固

4、有的DNA损伤修复功能,并把这一修复功能称为光复活。1958年R.L.希尔证明即使不经可见光的照射,大肠杆菌也能修复它的由紫外线所造成的DNA损伤,而后又证明其他微生物也有这种功能,当时就把这种修复功能称为暗复活或暗修复。此后发现暗修复普遍地存在于原核生物、低等真核生物、高等真核生物的两栖类乃至哺乳动物中,并证实暗修复包括切除修复和复制后修复两种。1968年美国学者J.E.克利弗首先发现人类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光化癌变疾病──着色性干皮病(XP)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DNA损伤切除修复功能的缺陷引

5、起的。这一发现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机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也使DNA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入了医学领域。损伤类型DNA分子的损伤类型有多种。UV照射后DNA分子上的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T)或胞嘧啶(C)之间可以共价键连结形成环丁酰环,这种环式结构称为二聚体。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是UV对DNA分子的主要损伤方式。  Χ射线、γ射线照射细胞后,由细胞内的水所产生的自由基既可使DNA分子双链间氢键断裂,也可使它的单链或双链断裂。化学物中的博莱霉素、甲基磺酸甲烷等烷化剂也能造成链的断裂。  丝裂霉素C

6、可造成DNA分子单链间的交联,这种情况常发生在两个单链的对角的鸟嘌呤之间。链的交联也往往带来DNA分子的断裂。DNA分子还可以发生个别碱基或核苷酸的变化。例如碱基结构类似物5-溴尿嘧啶等可以取代个别碱基,亚硝酸能引起碱基的氧化脱氨反应,原黄素(普鲁黄)等吖啶类染料和甲基氨基偶氮苯等芳香胺致癌物可以造成个别核苷酸对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移码突变(见基因突变)。修复方式DNA的修复方式有很多,包括重组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SOS修复、适应性修复、链交联修复、链断裂修复.重组修复 重组修复(recom

7、binationrepairing):复制含有嘧啶二聚体或其它结构损伤的DNA,但当复制到损伤的部位时,子代DNA链中与损伤部位相对应的部位出现缺口,新合成的子链比未损伤的DNA链要短一些。完整的母链与有缺口的子链重组,缺口由母链来的核苷酸片段弥补。合成重组后,母链中的缺口通过DNA多聚酶的作用,合成核苷酸片段,然后由连接酶使新片段与旧链联结,重组修复完成。是DNA修复机制之一,即双链DNA中的一条链发生损伤,在DNA进行复制时,由于该损伤部位不能成为模板,不能合成互补的DNA链,所以产生缺口,

8、而从原来DNA的对应部位切出相应的部分将缺口填满,从而产生完整无损的子代DNA的这种修复现象。这种修复现象最初是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的,对修复能力缺乏的菌株recA-,由于在接合时没有遗传重组的能力,所以DNA损伤的这种修复机制就被命名为重组修复。可是recA-株表现出多方面的缺陷,所以没有理由把这种修复现象理解为一定是通过遗传重组机制而产主的。 ①受损伤的DNA链复制时,产生的子代DNA在损伤的对应部位出现缺口。②完整的另一条母链DNA与有缺口的子链DNA进行重组交换,将母链DNA上相应的片段填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