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

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

ID:40660221

大小:1.06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8-05

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_第1页
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_第2页
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_第3页
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_第4页
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方言与巴渝文化吴立友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2012·03·17第三章重庆方言与民间文学第一节重庆方言与民间故事1.赵巧儿送灯台——一去永不来(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2.识(是)相不识(是)相——难过走马岗(重庆九龙坡区走马岗)3.保大老爷修新城——多余的圈圈(江北城墙)3.沙溪庙的山门——响(想)不开(合川沙溪场面对嘉陵江的沙溪庙)4.二佛寺的菩萨——没得脑壳(合川涞滩)“二佛八景”:鹫峰云深、佛岩仙迹、龙洞清泉、修筑戏石、双塔迎舟、独树东门、经盘霁日、画梁搓波。5.较场坝的土地——管得宽(重庆较场口)事实:民国11年杨森督办重庆

2、商埠,废土地庙。衍生:四川军阀刘湘打土地庙。由来:是明清军队操练和清朝考武状元的地方。较场口惨案: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万余群众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当场打伤郭沫若、李公朴、章乃器等60多人,许多人失踪和被捕,造成较场口血案(也叫“陪都惨案”)。6.人心不足蛇吞象(巴蛇吞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黄,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楚辞·天问》说:“一蛇吞象,厥大何如?”《山海经海内经》又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3、。”郭璞注:“即巴蛇也。”《说文解字》卷14载:“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原来巴蛇吞象这个神话,却反映了勇锐善战的巴人名称的来历。这个神话在长江中游流布甚广,正好是在巴地文化区内,所以是巴人自己的原作。重庆衍生:人心不足蛇吞相。——民间故事。第二节重庆方言与地方戏剧曲艺一、重庆地方曲艺1.清音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代表曲目:《放风筝》《断

4、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中国曲协副主席程永玲2.盘子用竹筷边敲瓷盘边歌唱。过去又称唱盘子、唱小曲、碟子小调等。主要流行于川东、川西一带的城镇乡村。起源于民间流行的“打盏儿”。清光绪年间,巫山一带有盲艺人敲碟子唱小调。20世纪20年代,湖北民间艺人入川卖艺演唱碟子小调,深受群众欢迎。代表曲目:《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成渝路通车》《看女儿》《三个媳妇争婆婆》3.扬琴(四川琴书)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

5、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学唱,称为堂派。30年代进入兴盛期,造就了李德才等一批名家。代表曲目:《江姐在狱中》《春到杨柳坝》《贵妃醉酒》等。4.荷叶单人说唱故事。演员左手苏镲、檀板,右手持竹签击镲伴奏。因苏镲系以红绸下垂状如荷茎托叶而得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直接由川剧派生出来,约形成于清末。有站唱,二人、三人对唱等形式。唱词格式与金钱板相似,7字句和10字句居多。代表曲目:《懒汉与鸡蛋》《双枪老太婆》《助人为乐》《大鹏歌飞》5.竹琴原名“名琴”。清朝初年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

6、唱故事。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代表曲目:《琵琶记》《铡美案》《白蛇传》《花木兰》6.金钱板一人演唱。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可根据内容需要适当伸缩,两句一联。击节乐器为三片9寸长的楠竹片。演唱者一手执两片的下端,上端张合击拍;一手执一片竹片敲打那两片竹片击节。因三片竹片上端嵌有铜制钱,所以叫作“金钱板”。可以打出风云雷雨9种不同的节奏、音响。代表曲目:《三国》《水浒》《游江南《武松赶会》

7、《武松闹庙》《武松打店》7.评书流行于四川城乡和云、贵两省。由于书路和表演的手法不同,有“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以讲评烟粉、传奇一类的风情故事为主;雷棚则以讲史和金戈铁马之类的书目为主。前者谈吐风雅,以情动人;后者摹拟赋形,生动逼真。四川评书的传统书目有“墨书”、“条书”之分。代表曲目:《三国》《水浒》《聊斋》——“墨书”《金鸡芙蓉图》《铁侠记》——“条书”8.谐剧民国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由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其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体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一个演员、扮演一个

8、角色(有时几个角色)、表演一台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显示他们的存在,有些类似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9.川剧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