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

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

ID:40667968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5

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_第1页
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_第2页
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_第3页
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_第4页
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5 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5*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前回顾】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皲裂()负箧()媵人()容臭()廪稍()被绮绣(  )裘葛()以为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自主学习】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作者及背景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成“刘白”。著有《刘宾客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

2、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名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称刺史。2、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3、再读诗歌,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亦可参考教参220第三段)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

3、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4、精读诗歌,研读赏析A、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心情。B、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用典。一是“闻笛赋”典故,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二是“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C、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4、春。”①如何理解“沉舟”和“病树”以及“千帆”和“万木”?“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②颈联蕴涵什么哲理》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D、尾联:结尾有什么用意?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5、主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

5、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二、学习《赤壁》1、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赤壁,是东吴大将周瑜打胜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此“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只是借题发挥。2、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3、精读诗歌,研读赏析①《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

6、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②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赤壁之战的胜利,不

7、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③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4、主题思想诗歌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三、学习《过零丁洋》。1、走进作者文天祥,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

8、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2、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3.精读诗歌,研读赏析(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起兵抗元。(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