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I)

生物群落的演替(I)

ID:40680026

大小:2.00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8-06

生物群落的演替(I)_第1页
生物群落的演替(I)_第2页
生物群落的演替(I)_第3页
生物群落的演替(I)_第4页
生物群落的演替(I)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群落的演替(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概念:主要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裸地原生裸地: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次生裸地: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裸   地二、群落的演替类型1、原生演替(初生演替)(1)概念: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

2、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2)演替的起点:先驱植物,如借助风和水带来的地衣等(3)可能发生的环境:在水体环境和陆地环境中都可能发生。如: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新岛上,沙丘、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4)演替发生的外界因素:地壳变动,火山喷发或地震等巨大的自然灾难。裸岩阶段地衣阶段7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地衣由真菌与蓝菌或绿藻所组成,其中真菌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首先是真菌提供一个保护层,这样藻类不至被晒死或干死,藻类以其光合作用所获糖分除自用外还提供给真菌.8地衣首先能在环

3、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生存下来并改造那儿的生存条件,为其它生物的进驻提供基础。地衣的这一特性有重大的生物学理论价值和生态学上的实际意义.有时人们将地衣称之为陆地生态环境的开路先锋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思考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特别提醒(5)原生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例]光裸的岩石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长出森林: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6)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2.次生演替(又称次级演替)(2)演替的起点:土壤中保留的植物种子或

4、其他繁殖体(如根、茎)(1)概念: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又称次级演替。(3)可能发生的演替环境:在砍伐或火烧的森林或弃耕后的农田。例如: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等。(6)特点: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4)演替发生的外界因素:洪水、火灾、病虫害、严寒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如: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等。(5)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①一年生杂草②多年生杂草③小灌木④灌木丛⑤乔木⑥树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动力催化剂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干旱、洪

5、水和人类活动等重要条件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

6、优势植物,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

7、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