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

(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

ID:40717299

大小:427.54 KB

页数:112页

时间:2019-08-06

(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_第1页
(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_第2页
(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_第3页
(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_第4页
(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体)律藏会集-居士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页数页数序贼凡例业报归依三宝六师外道五戒三界事八戒妊娠事戒律名相佛偈颂佛弟子难得、不可思议法四圣谛(三转十二法轮)精进、放逸无常、苦、无我教义十二缘起余杂法四念处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头陀行四道果坐禅法女众禅定、神通经行法卧起事乱意睡眠说法、读诵事塔像、寺院事洗浴事寺中事作务事病法粥信施、布施沙门法佛法久住佛遗教戒定慧三学身口意业归依三宝:《有部》(4,642下)赞佛法僧:云何赞佛?所谓薄伽梵,如来,应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名赞佛。云何赞法?所谓世尊善说法要,于现法中得无热恼,随机演说,令

2、趣涅槃,内证三明,智慧圆满,是谓赞法。云何赞僧?世尊所有声闻弟子安住正理,直心恭敬,随顺胜法,于众僧中,有得预流向,预流果者,有得一来向,一来果者,有得不还向,不还果者,有得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者,此八大人皆尸罗圆满,三摩地圆满,般若圆满,解脱圆满,解脱知见圆满,是合归依,是应恭敬,是诸世间胜上福田,是谓赞僧。《杂事》(24,324上)佛之十力:1.所谓处非处,如实而知智力;由能成就如是智力殊胜之处,具大智慧,转大梵轮,于四众中作师子吼2.于众生三世业报,若处若事,因缘异熟,如实而知3.于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烦恼净处,如实而知

3、4.于众生所有根性差别如实而知5.于众生所有胜解如实而知6.于种种世界如实而知7.于一切处遍行如实而知8.于前生种种生处皆悉忆知,所谓一生二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千生万生,无量万生,成劫、坏劫,乃至无量成坏,悉皆忆念,如是种类,如是众生,我所住处,某名某族,如是饮食所受苦乐,如是受生,命有修短,死此生彼,如是方国,昔时生处,悉皆追忆,如是广说,如实而知9.得清净天眼,超越人间,能观众生所有生死,形色善恶,族类卑高,生善恶趣,随业而往,如实而知。若有众生,作身恶行,语意恶行,谤毁贤圣,心生邪见,由此恶业为因缘故,身坏命终,

4、生在地狱。若有众生,作身善行,语意善行,不毁贤圣,心生正见,由此善业为因缘故,身坏命终,生在天上,如前广说,如实而知10.得诸漏已尽,于无漏中得心解脱,能自觉了证圆满法,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前广说,如实而知。《杂事》(26,329下)佛有五事必定须作:1.未曾发心有情,令彼发起无上大菩提心2.久植善根,法王太子灌顶授记3.于父母所令见真谛4.于室罗伐现大神通5.但是因佛受化众生悉皆度脱。《婆沙》(1,503下)佛陀者,秦言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

5、切知,能得一切说。一切说者,佛随物适时说一切法。《婆沙》(1,504上)问曰:若佛知而能说,声闻、辟支佛亦知而能说,何不称佛耶?1.佛知、说俱尽,声闻、辟支佛知说,于法有所不尽。2.佛解一切法,尽能作名,二乘不能。3.佛得无边法,能无边说,二乘不能。4.有共、不共:声闻、辟支佛所得共,佛所得不共。小乘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独佛自知。5.法相无边,佛以无边智,知彼无边法。二乘智有边故,不称知法相。6.佛根义俱满,慧所缘法,无所不尽。二乘根义二俱不满。(根者,慧根;义者,慧所缘法)7.佛得如实智名,于一

6、切法相如实了故。二乘知法不尽深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称如实知。以是种种义故,二乘不得称佛陀。《婆沙》(1,504上)婆佉婆者,不可以音转,可以义解,义云世尊以能知一切对治法故。复次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相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凡二乘、凡夫自说得法,或乐静默,或入禅定,或以余缘,或祕惜不说。佛所得法,以慈悲力故、乐为他故。复次云,已破三毒故,得称世尊。《婆沙》(1,505上)三归以何为性?1.三归是教、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也。2.三归是三业性:身口意业。3.三归是善五

7、阴:以众生善五阴为三归,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婆沙》(1,505中)若归向三宝,能除罪过,息怖畏者,提婆达多亦归依三宝,以信出家,受具足戒,而犯三逆,堕阿鼻狱?凡救护者,救可救者。提婆达多罪恶深大,兼是定业,是故叵救。《婆沙》(1,505中)若有大罪,佛不能救,若无罪者,不须佛救。如阿闍世王,虽有逆罪,应入阿鼻狱,以诚心向佛故,灭阿鼻罪,入黑绳地狱,如人中七日,重罪即尽,是谓三宝救护力也。又经云,若人归依佛者,不堕三恶道。调达以归三宝故,虽入阿鼻狱,受苦轻微,亦时得暂息,有如人在山林旷野怖畏之处,若念佛功德,怖畏即灭,是故

8、归依三宝,救护不虚也。《婆沙》(1,505中)三宝于四谛中,二谛所摄。佛宝、僧宝,道谛少入;法宝,尽谛所摄。二十二根中,三根所摄:未知根,已知根,无知根。佛宝,无知根所摄;法宝,是尽谛无为故,非根所摄;僧宝,二十二根中,三无漏根所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