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诗力说评论

摩罗诗力说评论

ID:40842579

大小: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08

摩罗诗力说评论_第1页
摩罗诗力说评论_第2页
摩罗诗力说评论_第3页
摩罗诗力说评论_第4页
摩罗诗力说评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摩罗诗力说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首在立人:恃意力以辟生路——鲁迅早期文化批判理论的“另类”解读  摘要:本文通过细读《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三篇文章,来寻找鲁迅早期(辛亥革命前)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本文认为,鲁迅早期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反对“物质主义”和“众数主义”而提倡“意力主义”(或唯意志论)。但“意力主义”这一概念在引进过程中已被鲁迅改换了内容,成为呼唤个性自由、精神解放的概念。鲁迅呼唤无条件的、大写的自由不是不要平等和民主,而是把自由置于平等和民主之前。在鲁迅看来,受制于众数(如团体、党派、国家、人类、社会

2、、习俗……)的自由是有限的、小写的自由,因而不算真正的自由。鲁迅的自由观与陈独秀和胡适的区别在于,陈独秀极为霸气地直接要求个人、少数服从众数,而胡适则委婉地要求在容忍的前提下服从众数(某种政体或某一公共空间)。鲁迅改造“意力主义”是手段,目的是改造国民性,即“首在立人”。  关键词:鲁迅;物质主义;众数主义;意力主义(或唯意志论);自由;  1  鲁迅早期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和来源与“意力主义”(唯意志论)密切相关。1  鲁迅(1881-1936)是现代中国继梁启超(1873-1929)、王国维(1877

3、-1927)之后将“意力主义”引进中国的第三人。鲁迅小梁启超8岁,小王国维4岁,但巧合的是,他们对“意力主义”的介绍和引进都发生在27-29岁之间。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年龄段!  “意力主义”进入中国,正好距今100年。1902年10月16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提及尼采姓名及其理论。在此文中,尼采被译为“尼志埃”,其理论被称作“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为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钳制”。【1】P.1371904-1905年,王国维连续写出了有关“意力主义”几篇论文,如《叔本华与

4、尼采》、《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书叔本华遗传说后》、《红楼梦评论》、《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等。1906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看到日本兵在日俄战争中杀害中国人的幻灯片深受刺激而退学,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1907年便写出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摩罗诗力说》发表在1908年《河南》月刊的第2号和第3号,署名令飞;《文化偏至论》发表在同年同刊的第7号,署名迅行;《破恶声论》发表在同年12月5日同刊的第8期,亦署名迅行。  如上有几点应予注意:一是梁启超

5、介绍尼采及其理论时,是将其放在与后来通行中国并成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梁译为“麦喀士”)及其“主义”的同等地位的,认为它们是“今之德国最占势力之两大思想”,这说明“意力主义”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相当大。二是王国维论文中对叔本华、尼采及其理论的定位比康德(王国维译为“汗德”)还要高(见下文)。三是鲁迅对“意力主义”的引进虽主要借助于日文,但肯定也参阅过相关的德文译本,因为他本人懂德文,进过专门的“德语学校”,因而不能说是“误译”,也不能说他的阐释是一知半解。四是鲁迅厌恶“众数对个人的专制”与梁启超对尼采

6、及其理论的理解基本相同(即“少数为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钳制”)。在鲁迅笔下,尼采被译为“尼佉”。五是鲁迅之《破恶声论》虽是一篇未刊完的文章,但其思路与《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完全一致。六是《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在发表上有先后,但很难断定在写作时孰先孰后,因而妥当的做法是,一视同仁,一体看待。  2  《摩罗诗力说》有三大特点:  2.1鲁迅对“意力主义”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尼采身上。尼采姓名共出现5次。  首先,题目下的题词鲁迅采用了自译的文言句式尼采语录“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

7、【2】P.61——它来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3卷第12部分第25节的《旧的和新的墓碑》。  其次,开头第二段概述了尼采关于“文野”的观点——“文明如华,蛮野如蕾,文明如实,蛮野如华”【2】P.62,说明文化的根柢在“蛮野”(即今人所谓的“草根”阶层),所以文化发展的希望也在“蛮野”。  再次,第四部分又三次提到尼采的名字并概述其观点——“强胜弱故,弱者乃字其所为曰恶,故恶实强之代名”【2】P.78,说明尼采“超人”理论的深意是“欲自强而并颂强者”而不是无原则地歌颂强者。2注意,此与王国维引述叔本华、

8、尼采来批判封建道德“谦虚”的虚伪性适成参照。  2.2鲁迅引进“意力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张扬欧洲“思士”中一批离经叛道的“摩罗”诗人。对鲁迅而言,所谓“摩罗”是指一切“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2】P.66,包括英人拜伦(鲁迅译为“裴伦”)、俄人普希金(鲁迅译为“普式庚”),一直到匈牙利人贝多芬(鲁迅译为“裴多菲”)等所有具有反抗性的诗人,而不包括那些嗜痔食痈的歌颂型诗人,更不专指教科书上那些按“阶级论”观点链接起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