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ID:40856737

大小:1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8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_第1页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_第2页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_第3页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_第4页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由于受社会规范制约,婚姻习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一 婚姻程序由繁趋简的趋向更加明显在封建社会里,婚俗程序遵循着自西周以来就开始实行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由男方使媒人通言,表示通婚之意,如不被女家所拒,即备礼正式求婚;问名即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以便“卜其吉凶”;如得吉兆,男家再使媒人告知女家,并送订婚礼物,女方如“纳吉”,则婚约告成;纳征是男方向女方交纳聘礼,至此,双方不得再有反悔;请期即男方向女方请以成婚之期;亲迎是最后的程序,即男方到女家迎娶。自周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也

2、逐渐演变从简,辛亥革命前后,山西地区虽然仍保留着古代六礼的遗风,但在不同程度上趋于简化。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三个阶段:其一是订婚。这个程序仍因袭古代陈法: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某家要操办婚事,往往由男家求亲友为媒游说女家,女方若许可,则两家互订婚约,并相易庚贴。订婚之月,有些地方设宴款待媒人,这就是订婚,又叫许亲、订亲。这其实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合二为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已倦于古礼之繁琐,为适应新时代、新思想而大大简化了婚俗程序。这一点在第二阶段也表现得很明显。第二阶段纳聘,即由男方向女方家送数量不等的聘金。一方面用以感谢女方家

3、长对女儿多年的养育之恩并充当婚嫁之费,另一方面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暗示女家尽可放心地将女儿许配于他。女方在接受聘礼之后,要以冠履等物回送男家,一方面体现传统的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则表示女方欣然同意及欢喜之意。实际上,这道程序是将古礼中的纳吉、纳征合二为一。《浮山县志》载:“定婚之后,择吉纳采,互相交换,履行规定手续。”(注:民国《浮山县志》卷32,风俗。)可见,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固有程序仍未改变,区别就在于总体上的简略。第三个阶段即成婚,也叫亲迎,俗名又叫“娶媳妇”。这一天,大部分地区是由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鼓乐喧天,直至黄昏。当然,地区之间、贫富之间

4、在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删繁就简的总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如《襄陵县志》曾记载:“六礼俱备,古道攸关。今则问名、纳采、请期、亲迎,仅存其四而已”;(注:民国《襄陵县志》卷24,礼俗。)新绛则是“六礼之中仅存纳采、请期、亲迎三种”;(注:民国《新绛县志》卷3,礼俗略。)太谷为“纳采、纳币、亲迎”;临县的情况是“古者,婚礼六,后约为三,临县谓纳采,为定亲纳征,为送钱”。(注:民国《临县志》卷13,风土略。)这种情况在芮城、襄垣、沁源、武乡等县志中均有记载。另外,从“亲迎”一礼中也可以看出由繁趋简的趋势。亲迎是六礼中最为隆重也是最为繁琐的一项。民国以后,山西有些

5、地区已有不亲迎的现象。比如临县“亲迎之礼,殷实之家皆行之,……俗所谓大娶也。若小娶则男不亲迎,惟遣亲友一二人至女家”;(注:民国《临县志》卷13,风土略。)虞乡“娶亲迎者,百之一二”;(注:民国《虞乡县志》卷3,礼俗。)晋南的临晋县则在光绪时就已是“嫁娶之时,亲迎与否,听其自便”。(注:光绪《临晋县志》卷6,风俗。)二 文明婚礼开始出现婚礼是婚俗中一个重要部分。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深入人心,反映在婚俗上就是许多青年男女起来争取婚姻自主,不愿再拘泥于听命父母的世俗框架之中。自由选择婚姻,采取新式婚制,当时叫做“文明婚礼”。

6、这种新式婚礼由沿海大城市发端,进而波及到城镇乡村。山西当时很多州县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虽是千百中之一二,但毕竟也是新时代新气象的表现。比如《太谷县志》这样写道:“自国体改革,礼节更新,娶妇之家间有用现定结婚仪式者”;《安邑县志》载:“现时有行文明婚礼者,较旧礼为简便”。太谷、临汾、曲沃、武乡等县志中还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结婚仪式。这种新仪式一般包括:奏乐,入席,证婚人宣读证书,各方用印,新郎新娘交换饰物,相对行鞠躬礼,谢证婚人、介绍人,行见亲族礼,行受贺礼,来宾演说等。有些地方在婚礼上还由女宾演唱文明结婚歌。新式婚礼较之旧式婚礼,特点在于场面活泼,不再让人

7、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封建伦理纲常、等级尊卑的气氛。而且,新式婚礼使婚姻具有了神圣的法律效应,主要表现在结婚证书的出现。《太谷县志》中有:“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俱署名耳”。(注:民国《太谷县志》卷8,礼俗。)《浮山县志》:“自民国来,兴用官贴。订婚之后,择吉纳采,互相交换,履行规定手续,始生法律效力”。(注:民国《浮山县志》卷32,风俗。)从这一点上,已略微看到现代婚礼的雏形。它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要求男女平等的观念,特别是要求改变女性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地位卑下的思想,说明了中国妇女地位的逐步提高。文明婚礼出现的同时,

8、许多与婚俗有关的旧风俗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改跪拜礼为鞠躬,就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现象。称谓也有了改变:“结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