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

ID:40875864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09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_第1页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_第2页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_第3页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_第4页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私家藏书之兴衰与社会文化之变迁徐雁平--------------------------------------------------------------------------------  “一时俊物走权家,容易归他又叛他。开卷赫然皇二子,世间何时不昙花。”这是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中写袁克文的一首诗。袁克文收书,颇有豪气,宋本不论价格,坊贾趋之;然袁世凯败后,藏书随即星散大半,为李赞侯、潘明训所得。十多年前读伦明“藏书纪事诗”,现在能记住的也就这一首。不多的文字背后有跌宕的波澜,书之聚

2、散如此迅速,确实有些让人惊心动魄。后来又看到一些藏书家的印记,如郁松年的“曾在上海郁泰峰家”,赵宗建的“曾在旧山楼”,毛晋的“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毛氏藏书子孙永宝”、“毛氏图史子孙永保之”,孙庆曾的“得者宝之”,崇恩的“语龄所藏初印精本,得者宝之,庶传久远”等等,觉得古人对藏书的永久性保存已有疑意,遂寄希望于神灵之呵护,或训诫子孙以求持守。书之收藏只能限于一时,诸多瓦解力量,非一己一家所能左右。当我们回视近代以来私家藏书的聚聚散散而最终又百川归海的史实时,不由得感叹变化之剧烈,同时也有如释重负的喜

3、悦,还有一些空落,就像面对颗粒归仓后那空阔的田野,一种繁盛的景观消失了。  像黄裳来燕榭那样有规模有特色的藏书楼,在今日已是稀如星凤,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家时代已结束。书去楼空,那些曾经为人注目的藏书楼境况如何?一位爱书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自1997年以来数十次寻访散布在各地的藏书楼,然后将寻访经历写成十篇颇有篇幅的“藏书访古日记”,汇聚成《书楼寻踪》。略加统计,所访绝大多数为私家藏书楼,依书中次序,其中浙江之行访得13家,常熟9家,扬州3家,镇江1家,苏州37家,宁波14家,南京4家,湖南7家

4、,广东11家,山东10家,共109家。这是一份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绘制而成的藏书楼地图,每一藏书楼都有一张照片和一段类似小传的文字,从那些藏书楼斑驳的影像和访古者略有沧桑感的文字中,让人感到藏书楼能存留至今日,似真有“神物呵护”。这一百零九家藏书楼大部分已失原来的形制规模,而眼下的“残存”者有一部分还是前途未卜,以下的排列或许可以略现私家藏书楼的艰难处境。  遭日寇炮火摧残者六家  近二十年被拆而部分存留者十家  近二十年被全拆者十二家  近二十年被拆而移建或拟移建者二家  近二十年被改建或重新装修者四家

5、  被改为商用、工厂、宿舍及单位办公用房者十一家  藏书楼的处境笔者亦曾目睹,去年深秋到常熟菰里镇看铁琴铜剑楼,楼里没有藏书,楼阁经日寇战火的摧毁及“文革”浩劫,只残存一角,大门被杂货店和熟食店掩映,书香荡然无存。“南瞿(铁琴铜剑楼)北杨(海源阁)”,赫赫有名的铁琴铜剑楼如此,私家藏书楼的整体境况也可想而知。《书楼寻踪》乃一己访古之所得,其他在访古者视野之外的藏书楼又如何呢?  1932年~1933年吴晗发表了《两浙藏书家史略》和《江苏藏书家史略》,两文以搜辑藏书家史实为主,前文考得浙江历代藏书家39

6、9家,以地计,杭县105家,海宁38家,鄞县、绍兴各27家,吴兴27家,海盐20家;以时代计,元代15家,明代80家,清代267家。后文考得江苏藏书家490家,虽未以时地统计,然大致情况应与浙江类似,即藏书家多集中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并且清代藏书家数量数倍于前代。将吴晗关于江浙藏书家的文字记录与《书楼寻踪》中的影像记录作一对比,今昔变化之迹显然。吴晗“探源溯流、钩微掘隐”作此辑考,其旨趣在“千数百年来文化之消长,学术之升沉,社会生活之变迁,地方经济之盈亏,固不难一一如示诸掌也。”(《江浙藏书家史略》第

7、119页)《书楼寻踪》考察的方法和范围虽与吴晗不同,但与吴晗著作之意多有近似之处,特别是对近百年来私家藏书楼的命运,颇多具体之展现。吴晗在《两浙藏书家史略》序言中指出私人藏书之衰落在于其自私、保管之不当以及一般民众之无识。“晚近欧风东渐,各城市渐有图书馆之设,采集古今载籍,付之公开阅览,其用意至美至善。且其建筑大多先事预防,尽力于火灾及潮湿致腐之设备。其规模组织率较私人为宏大,其管理编列较私人为精密。两者相律,私人藏书在将来之必归淘汰也无疑。”(同前,第2页)公共图书馆之兴起,对私家藏书楼冲击颇大;但

8、此并非私家藏书楼衰落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制度在近代以来的剧烈变革。  “水火兵虫”被古人认为是书的“四厄”,其实也是藏书楼的“四厄”,但相较社会制度变革而言,它们对藏书楼的影响则要逊色许多。近百余年来,众多延续百余年的藏书楼瓦解终结,一些新兴的藏书家不断涌现,但数十年间又沉寂下去。以著名的天一阁为例,将光绪十五年(1889)薛福成所刻《天一阁见存书目》和1940年冯贞群编印的《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以及黄裳在1964年编撰的《天一阁被劫书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