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自然环境

金坛市自然环境

ID:40899589

大小:775.66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8-10

金坛市自然环境_第1页
金坛市自然环境_第2页
金坛市自然环境_第3页
金坛市自然环境_第4页
金坛市自然环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坛市自然环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金坛市自然环境  金坛市地处茅山东麓,总面积976.7平方公里,东西最长处50公里,南北最宽处40公里。地质构造属扬子古陆东端的下扬子台褶带,西为茅山山脉丘陵山区,东为冲积湖积平原。金坛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湖河沟渠纵横,物产丰富,素有“江东福地”之誉。第一节地理位置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经119°17′45″~119°44′59″,为沪、宁、杭三角地带之中枢。常州至溧水公路东西贯串,镇江至广德公路南北穿越,南京至常州、扬州至溧阳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水路交通方便。东与常州市武进区相连;西界茅山,与句容市接壤;

2、南濒洮湖,与溧阳、宜兴市依水相望;北与镇江市丹徒区、丹阳市毗邻。2007年,全市总面积976.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82.4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94.22平方公里。第二节地质地貌  金坛市地层分为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形成于距今4.4亿至250万年间。构造属扬子古陆东端的下扬子台褶带。由于受中生代燕山期构造运动中的断裂作用破坏,西部抬升为茅山山脉及其低山丘陵,其东为长江三角洲西部的冲积湖积平原区。常态地貌有基岩的低山丘陵,黄土岗地,冲积、湖积平原。从总体上看,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境东西最长处相距

3、约50公里,南北最宽处相距约40公里。  金坛西部的丘陵山区,属宁镇山脉东缘的茅山山脉的一部分,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和黄土缓岗区两部分。金坛所属的茅山低山丘陵为茅山山脉北段山脊线以东部分,分布在薛埠镇西部、北部、南部地域,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总面积约41平方公里。低山丘陵区多为砂岩、粉砂岩、砾岩、石灰岩、玄武岩组成,山麓风化壳较厚。低山丘陵向东则为缓部延伸,形成黄土缓岗区,海拔一般为10~30米。西自茅东水库东侧延伸至九江口一带,自北向南,包括薛埠镇的东部、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金坛东部为地势较平的平原,是太湖平原的一部分,也可分为低洼圩区平原(

4、冲积、湖积圩田平原)和高亢平原。中部的低洼圩区平原大致包括直溪、朱林和指前等地域,面积约为387平方公里。该平原呈南北走向,地势低洼,大部在海拔6米以下,湖荡众多,河道纵横,易遭洪涝灾害。东部的高亢平原主要分布在儒林、尧塘和金城镇等地域,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海拔6~9米,地势平坦,沟渠交错,一般不易成涝。第三节气候物候  一、四季特征  (一)春季候平均温度为10~22℃。自3月21日至5月22日,历时63天。入春最早为2月27日,出现在2007年;最低为4月4日,出现在1991年、1996年和1999年。春季平均温度16.4℃,最高为18.3℃,出现在2007年;最低

5、为14.2℃,出现在1991年。春季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季节,盛行东到东南风,气温逐渐上升,万物复苏,但冷暖多变,乍暖还寒,时而阴雨,时而晴朗。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出现寒潮天气,平均每年0.3次,最迟为4月12日,出现在2006年。5天以上的连阴雨平均每年2.95次,最多6次,一次连阴雨过程最长达26天。晚霜冻和冰雹也常出现,对三麦、油菜等作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夏季候平均温度达22℃及以上。自5月23日至9月23日,历时124天。入夏最早为4月19日,出现在1998年;最迟为6月24日,出现在1995年。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季风控制,天气炎热,潮湿而多雨。平均温

6、度26.1℃,最高为27.1℃,出现在1994年和2005年;最低为24.5℃,出现在1989年。每年入夏之初,受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空气交汇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金坛平均入梅日为6月16日,出梅日7月10日,梅雨期历时24天,梅雨期最长达52天,出现在1991年5月25日至7月15日;最短为3天,出现在2005年6月26日至29日,平均梅雨量264.2毫米,占年总雨量的23.9%,梅雨量最大的1991年达927.8毫米,最小的1992年仅为21.4毫米。属于入梅早的年份有6年,最早是1991年5月25日;入梅迟的有5年,最迟是1997年6月30日;出梅早的有

7、6年,最早是2001年6月26日;出梅迟的有1年,出现在2007年7月24日。梅雨期雨量相对集中,暴雨多发,最多时出现6个暴雨日(1991年),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此时,正逢夏收夏种时节,如遇早黄梅,会影响三麦收割脱粒和农田耕翻晒垡,形成“烂麦场”。出梅后,即进入盛夏季节,天气多晴热高温,光照充足,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是一年中35℃及以上高温发生的集中期和降水稀少阶段,容易形成伏旱,对旱谷作物及水稻扬花灌浆极为不利。夏季旱涝的概率分别为35%和20%,大旱年份为1992年和1994年,特(大)涝年份为1991年、1999年和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