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型斑岩矿床

世界大型斑岩矿床

ID:40961398

大小:4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2

世界大型斑岩矿床_第1页
世界大型斑岩矿床_第2页
世界大型斑岩矿床_第3页
世界大型斑岩矿床_第4页
世界大型斑岩矿床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界大型斑岩矿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世界大型斑岩矿床    世界上25个已知的最大斑岩铜矿床中,半数以上形成于新生代的古一始新世、始一渐新世、中新世中期一上新世3个时期,且集中于智利中、北部和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南一墨西哥北部3个地区。美国蒙大拿州和犹他州、巴拿马、秘鲁、阿根廷、印尼伊里安查亚、蒙古、伊朗也是重要的斑岩矿床产地。几个最大的矿床体系与高钾钙碱性侵入体有关,但最有利于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却是钙碱性岩浆。  25个富金斑岩矿床集中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美洲,以及欧亚大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美国阿拉斯加州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许多矿床形成于13Ma。最大的矿床与高钾钙碱性侵入体

2、有关,但许多矿床则产出于钙碱性斑状侵人体。过去20Ma以来,环太平洋地区大型斑岩铜.钼、铜.金矿床的形成与洋岛和陆弧下无震洋脊、海山链和洋底高原1先期地质构造的作用    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智利北部及中部与斑岩有关的大型铜和/或金矿床形成于第三纪拉张构造环境岩浆作用期间。早期构造环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中生代被动边缘,在智利北部为侏罗-白垩纪弧后盆地,在智利中部为渐新世弧内盆地,其基底岩石、断层体系和地层组合的先期地质构造在控制大型矿床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纪碰撞期间,深挤离的铲状断层发生倒转,强烈隆升、剥露,并伴有超压引起的破裂和流体流;陡倾的横推

3、断层活化后形成平搓断层,并伴有陡而深的与扩张面、挠曲或断层交错有关的岩浆和/或流体通道;矿床通常形成于逆冲断层的上盘。在与碰撞有关的挤压作用下,平缓地层组合的强单元形成了上覆于下部被挤离断层或其它断层面所分隔的褶皱弱单元的地层板块,如巴布亚新几内亚的Darai/Mendi灰岩或同期地层以及智利中部Farellones组的熔岩,在岩浆和/或流体体系之上形成一个顶盖,阻碍着岩浆的上升,为岩浆和岩浆热液流体的聚集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根据上述实例,建立了圈定大型斑岩铜体系远景区的一套勘查标志:(1)迁移到先期拉张构造内的岩浆弧;(2)深挤离的铲状同沉积断层

4、和陡倾的横推断层的耦合体系;(3)可能会形成区域应力场扰动的刚性基底地块;(4)褶皱带,其具有相对未变形或缓褶皱的大型(50km7宽)强地层板块,覆于十分复杂的褶皱断裂地层层序之上。与斑岩有关的矿床很可能形成于或靠近强地层板块的底部。  2智利北部Rosario铜-钼一金矿床  Rosario铜-钼-金矿床位于智利北部Collahuasi地区,含高品位铜-银-(金)的浅成低温矿脉产于斑岩铜-钼矿体之中。其储量的95%以上为深成矿,而相邻的uiina和QuebradaBlanca矿床则以浅成硫化物矿石为主。矿化脉赋存于下二叠统火山沉积岩、下三叠统花岗闪

5、长岩和晚始新世斑状石英二长岩内。高品位铜-银-(金)矿脉产于南西倾的Rosario断层系内。  该矿床热液蚀变作用的特点是以Rosario斑岩内的K长石为核心,向外过渡为次生黑云母.钠长石.磁铁矿组合。准同生关系表明,最早期的蚀变产物是磁铁矿,但已被黑云母-钠长石交代;矿脉的穿插关系表明,K长石形成于黑云母一钠长石蚀变期间和之后。黄铜矿和斑铜矿沉淀于与K长石和黑云母-钠长石组合伴生的石英脉中。早期热液流体为超盐度卤水,早期K、Na硅酸盐组合内弱矿化的伊利石、绿泥石(中级泥质)蚀变系中温、中盐度卤水所致。辉钼矿沉淀于钾蚀变和中级泥质蚀变事件期间形成的石

6、英脉中。  斑岩型矿石和蚀变矿物被构造控制的石英、明矾石.黄铁矿、叶腊石、地开石和白云母、石英(绢英化)蚀变组合所叠加。白云母、石英、黄铁矿蚀变岩类向上呈喇叭形地带,环绕在受断层控制的高级泥质蚀变域的四周。压力、深度估测值显示,该矿床K、Na硅酸盐组合和高级泥质蚀变组合形成期间,至少有lkm的岩石遭受侵蚀。侵蚀作用发生于1.8Ma,速率很快。斑岩侵位时,重力滑动可能使剥露速率加快,有助于在Rosario斑岩上形成高硫化环境。导致Rosario斑岩铜矿化的热液系统在高硫化矿石蚀变组合形成之前就已部分剥露地表,这意味着在Rosario高硫化矿脉体系之下某

7、处发生过第二次潜侵位,这点已为区域断层的几何形态以及贵金属和硫盐类的分带所证实。  3阿根廷西北BajodelaAlumbrera铜、金矿床  BajodelaAlumbrera斑岩铜矿床的蚀变带集中在几个斑岩体内。这些蚀变带从中心的铜、铁硫化物和金矿化的钾质(黑云母、K长石、石英)核心带向外过渡为绿磐岩(绿泥石、伊利石、绿帘石、方解石)组合带。矿化的中泥质蚀变组合(绿泥石-伊利石±黄铁矿)形成于该矿床顶部和侧翼的钾质蚀变带内,并向外过渡为绢英化(石英、白云母、伊利石±黄铁矿)蚀变。流体18O和D值(分别为8.3‰7-10.2‰和一33‰-一81‰)

8、证实最早期的钾质蚀变为初始岩浆成因。低温钾质蚀变发生于D值较低(低达一123‰)的岩浆流体。这些亏损组成与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