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 (2)

滥竽充数 (2)

ID:41013125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3

滥竽充数 (2)_第1页
滥竽充数 (2)_第2页
滥竽充数 (2)_第3页
滥竽充数 (2)_第4页
资源描述:

《滥竽充数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掀起你的盖头来——《成语故事》教学谈本课有三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从成语的来源上来说,它们都和寓言有关。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这种寄托的道理不是直接告诉给大家,而是比较婉转,比较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像以前新娘子的盖头一样,越是想知道新娘子的芳容,越是无法一下子看到。丈夫要想一睹她的庐山真面目,就要履行一定的程序,拜天地之后,才能掀起她的盖头来。寓言通过故事来寄托寓意,我们同样也要从理解故事入手,才能掀起它的盖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寓言的特点

2、。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这一点本文表现不够明显)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以上可以说是三篇成语故事共同的特点,接下来我们需要完成的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这是读懂这类题材文章的重点。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经历一个由形象思

3、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高林生)那么具体到这三篇故事要抓哪些词语呢?我觉得可以抓几组“相对”的词语。比如自相矛盾中的“夸口”和“张口结舌”,都和人说话有关,但是却截然相反的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样造成的鲜明的对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因为它的谎话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只要轻轻一戳,这层窗户纸就戳破了。我们可以这样来戳一下。先排出矛和盾相争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一,矛坏盾好;二、矛好盾坏;三、矛盾都好。四、矛盾都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能证明这位“夸口”的楚国人在撒谎,明白了这点,寓言对这位夸口者的讽刺效果就达到了——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含

4、义。我们掀起了第一块盖头。我们再来掀起南郭先生的盖头。《滥竽充数》里面的两代君主对待吹竽态度的变化,直接造成南郭先生的命运迥异。前后对比,一下就可以凸现南郭先生的丑态。那不懂装懂,惺惺作态的嘴脸昭然若揭。寓意自然也得到了流露。不懂装懂,以次充好,妄想浑水摸鱼的人都被我们成为“南郭先生”。第三个《画龙点睛》也有对比,前两个是讽刺为主的成语,第三个变成褒扬为主了。点睛前后,龙的样子发生了“质”的变化,龙竟然活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奇迹?就是因为找准了那关键的一笔。当你不由得对张僧繇的画技发出赞叹的时候,画龙点睛的意思也就展现出来了——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

5、使内容生动传神。正如我们掀起盖头的那一刻,不也恍如画龙点睛吗这样来源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另外还可以阅读一些来源于其他途径的成语,比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如果能再阅读一些《伊索寓言》之类的西方寓言,顺便做一比较那就更好了。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的人,往往可以掀起生活的盖头,从中找到许多人生的答案。《滥竽充数》《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

6、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三、学习《滥竽充数》1、 课件播放朗读动画 2、 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查字典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 3、 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 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

7、,说一说你们的看法。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A、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5、 充数的结果如何呢?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6、 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A、用“总是”造句。B、用“不要……而要……”造句。由此你想到了什

8、么? 怎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