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

ID:41122711

大小:52.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17

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_第1页
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_第2页
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_第3页
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_第4页
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_第5页
资源描述:

《HPV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类乳头瘤病毒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人类乳头瘤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属乳头多瘤空泡病毒科(papovaviridae)乳头瘤病毒属。易感染人类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HPV感染表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疣”,感染粘膜鳞状上皮引起的增生性病变称为“乳头瘤”。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自从19

2、76年zurHansen提出HPV可能是性传播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编辑本段感染性疾病的历史  公元610年(隋代),我国著名医家巢元方撰写的《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疣目候》中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对疣目(寻常疣)的好发部位和皮损形态进行了描述。  1907年发现乳头瘤病毒是皮肤疣的病原。   1933年Shope在绵尾兔体内首次发现乳头瘤病毒(cottontialrabbitpapillomavirus,CRPV),随后相继在人和各

3、种动物中发现了乳头瘤病毒。编辑本段病原学特征  HPV为乳多空病毒科A属成员,是一类感染表皮和粘膜鳞状上皮的小DNA病毒。  直径52-55nm,无被膜,正20面体结构,表面有72个壳体。病毒基因组是双链环状DNA分子。  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人类皮肤角质形成细胞/黏膜鳞状上皮细胞的是其天然宿主。  具有特殊嗜上皮性,仅在一定分化程度的上皮细胞内增殖。  不经血流扩散,不产生病毒血症,也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根据HPV的同源性,目前已发现120多种型别。编辑本段HPV感染性疾病与HPV型别关系  临床诊断好发部位主要HPV型别  寻常疣手、足HPV

4、1、2、4、7  扁平疣颜面、手、足HPV3、10、28、41  深部掌跖疣手掌、足跖HPV1  屠夫手部疣手HPV7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面、手、足、躯干HPV3、5、8、9、12、14、15、17-25、36-38、46、47  尖锐湿疣生殖器、肛周HPV6、11、16、18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口腔HPV13、32  喉部乳头瘤喉部HPV6、11、16、30  生殖器乳头瘤/癌前病变/癌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  (包括宫颈乳头瘤病变、宫颈癌、男性生殖器Bowen’s病、巨大尖锐湿疣、阴茎癌/肛门

5、癌)编辑本段与HPV相关的其他肿瘤  光线性角化病,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脂溢性角化病,毛鞘囊肿,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多发性跖部表皮囊肿,硬化性苔藓,砷角化病,汗管瘤,眼部肿瘤(眼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视网膜母细胞瘤),宫颈癌,食管癌,肺癌。编辑本段HPV癌相关型  低危型(非癌相关型):HPV1、2、3、4、7、10、27、40、42、43等。  高危型(癌相关型):  ①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V)-HPV相关型:HPV5、8、9、12、14、15、17、19-25等。  ②生殖道癌前病变/癌-HPV型:HPV16、18、31、33、35-

6、39、45、51-52、56、58、59等。编辑本段疣与皮角的关系  皮角是一个临床病名,多在其它皮肤病基础上发生。  引起皮角的基础疾病有:寻常疣、脂溢性角化病、汗孔角化病、疣状痣、角化棘皮瘤、外毛根鞘瘤、倒置性毛囊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脂腺腺瘤、良性血管瘤、日光角化病、早期皮肤鳞癌等。皮角的基础疾病中寻常疣占15-23%;约50%的皮角发生于良性损害之上,23-37%发生于光线性角化(癌前病变)损害之上,16-20%发生于恶性损害之上。  与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相关联的皮角具有以下4种特征:  ①皮角基底呈恶性病变或癌前病变者平均年龄比良性病变

7、者大8.9岁;  ②男性更易发生;  ③恶性或癌前病变的70%以上发生于鼻部、耳廓、手背、头皮、前臂和面部;  ④几何形态呈宽基底、低高度的皮角损害。编辑本段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关系  一般认为疣的病程与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患有肾移植、恶性淋巴瘤、爱滋病等有免疫缺陷的患者疣发病率增高、病损数目多、病程延长。  免疫逃逸机制/“击中-逃逸”机制  机体虽然有一整套完善的免疫系统防御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感染。但是HPV在与人类共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从天然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介素-18等)到获得性免疫(病毒抗原的捕获及

8、呈递,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多层次免疫逃逸机制。因此临床上可以看到部分细胞免疫功能正常者发生HPV感染性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