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

ID:41141390

大小:116.5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7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_第1页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_第2页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_第3页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_第4页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一、中国(农耕文明)与希腊(商业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地理环境背靠大陆,依托平原大河的闭塞内陆环境遍布海湾,山岭纵横的开放海洋环境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手工业和航海业为主的商业经济思想意识重视礼仪、人情和宗法制度倡导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政治制度建立庞大帝国,实行专制主义政治实行民主政治二、三省六部制、三权分立制对比三省六部制三权分立制目的加强专制防止专制内容决策、审议、行政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实质封建社会皇权专制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三: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

2、的区别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与君主的关系完全听命于君主形式上对君主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权力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管理国家事务,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组成方式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由选举产生性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影响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同英国的内阁制维护民主政体,中国的内阁制则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与古希腊的政治对比1、政治趋势: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

3、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2、经济: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3、政治体制: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4、体系性质:希腊城邦之间是联盟性质而非统一政体,没有统一的上级政治体系,春秋战国局面形成前就存在统一“天下”的观念,并且存在周礼的维系.中国近现代政治中共四次重大会议对比会议背景制定的方针政策作用、影响1927年八七会议国民大

4、革命失败,共产党遭遇重大挫折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1935年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损失惨重在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和红军,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45年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指出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

5、想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比较: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区别领导共产党国民政府战场范围在敌战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统区划分若干战区作战方式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战略地位进入相持阶段后是主战场防御阶段是主战场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不可割裂,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时间1924---19271937---1945背景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统一中国,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合作标

6、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书》的发表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名称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阶级联盟国内外一切抗日力量实践活动北伐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德统治,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合作过程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既有合作又有斗争合作的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双方合作;当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双方对抗。中共的对策妥协、退让

7、坚决回击,以斗争求团结导致的结果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共损失严重,大革命失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双方斗争的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德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双方对抗的后果中国进入长达10年的国共对峙时期,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中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丧失了一次历史发展的机遇。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势力对华的政策。历史启示合则两利,破则两损展望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有利因素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理论的

8、提出和成功实施;统一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利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政治建设经济体制农村城市中心任务外交方针与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起步1949.10~1956.12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共同纲领》;一届人大制定《宪法》;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改造后建立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