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1

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1

ID:41244345

大小:2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20

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1_第1页
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1_第2页
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1_第3页
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1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生成长导师制案例分析河口镇封皇庄小学王俊玲所谓“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教师在博爱和责任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能力水平为目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在尊重学生差别的前提下,使"因材施教"变成一种可操作的机制,实现学习中的个性关注,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认识发展自己,特别关注潜能生的整体成长发展,让潜能生有效学习,充满信心地体验成功,从而促进学生特长优势及个性化品质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教师变成导师,要真正对潜能生起到导育的作用,先必须完成自身的两大转变:一是从导“学”走向导“育”,导师不仅关

2、心潜能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潜能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状态、生活等,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真正变为“学生成长导师”。二是从“导师型”向“导生制”转变,教师的指导要以“学生为本”,重点落实到潜能生身上,最终是为了激发潜能生自主发展需要,通过“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充分调动教师与潜能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内在潜力,让潜能生真正得到导师的导育。作为导师,我们该如何对潜能生进行导育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注重对潜能生的个性化教育,加强思想引导关心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对潜能生个性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止于课业上,在各种活动、日常生活、或是情绪上,教师若能持续关心

3、,就能触动学生的感动与心灵,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就会更接近,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如何关心别人、关心教师的情绪及生活,因此会更加信赖教师,相信教师对其管教。我班一位田同学,学期一开学,他母亲就找到我,说:他在家如何的不听话,跟父母吵架,甚至拿父母的钱,还不服说,态度极其恶劣,父母对他已经绝望。听他母亲这么一说,我想起了开学这几天他的任性与桀骜不驯。对于这样一个特殊个性的学生,连家长都无能为力,作为他的老师我该如何是好呢?第二天我找他到办公室,以听众的身份,尊重他的个性特点,从学校生活谈到家庭情况,再谈到他最大的困惑,我没有像他母亲说的那样去责备他,而是从理解帮助关心他的角

4、度出发,肯定他个性中的闪光点——不容易屈服。然后引导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都是以他的一个亲人,朋友甚至姐姐的身份在聆听他的心声。看得出,他很信任我,说到伤心处竟然大哭起来。当时,我也陪着他流了很多泪,我想,这样一个平时那么桀骜不驯,甚至有点“邪恶”的学生,其实他的内心也有很多的痛……哭完,他轻松了许多,他对我说:“老师,你是第一个愿意听我说话的人。”我对他点点头,真诚的告诉他:“你以后有什么心里话,只要你信得过我,我都乐意听,只要能帮助你。”从此以后,我发现他把我视为真心朋友,我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我们之间的交谈越来越多了。他也变得更

5、积极向上,更阳光,同时对父母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他身上我看到,注重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特殊学生的心灵深处,从思想上引导他,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二.善于发现潜能生的潜能,加强心理疏导潜能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表现平平而缺乏信心,自惭形秽。作为导师,我们先要能正确的看待这些特殊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真正实现由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转变。导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我班有一个学生不论在语文、数学还是英语学得都

6、不理想,他很消沉,下课也很少和同学玩,一上英语和数学课,他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我连续观察了几天之后,发现他情绪很不正常,正准备第二天找他谈话,他第二天却没来上学。家长给我打电话说,他不想读书了,觉得自己成绩太差,跟不上。我知道他逃学的真正心理负担,我找到他家,好不容易劝他来校读书。刚好那周学校举行校田径赛,我发现他不但个子高而且跑的也很快,就推荐他去参加比赛。果然,在赛场上他表现不凡,为班级赢得年级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同学们为他呐喊,为他加油,给了他掌声和鼓励。 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我觉得这是挖掘他潜能的一个很好契机。于是我在班上大肆表扬他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试图

7、让他找回自信,不再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课后,我把他喊到办公室,带着赏识的眼光一再鼓励他:只要把运动场上的那种精神,那种自信运用到学习上,你的学习也一定会好起来。因为有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鼓励,该同学在学习上也有了动力,上课不再打瞌睡,下课也和同学们处得很融洽,学习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可见教师要善于注意到儿童发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找出主要原因,就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现在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时代的接班人,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孩子要有良好的心理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因而在对儿童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教师要多学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