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

ID:41255676

大小:772.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8-20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_第1页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_第2页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_第3页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_第4页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分析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5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系统辨识1、基本设计原理一个实际对象(直流电机带动一个负载)及名义模型的频率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图1对象及名义模型频率特性曲线干扰观测器的基本思想是将外部力矩干扰及模型参数变化造成的实际对象与名义模型输出的差异统统等效的控制输入端,即观测出等效干扰,在控制中引入等量的补偿,实现对干扰完全抑制。干扰观测器的基本思想如图2所示。图2干扰观测器的基本思想图2中的为对象的传递函数,为等效干扰,为观测干扰,为控制输入。由上图,求出等效干扰的估计值为:式(1)说明,用上述方法可以实现对干扰的准确估计和补偿。图2描述

2、了干扰观测器的基本思想,但对于实际的物理系统,其实现存在如下问题:(1)(1)通常情况下,的相对阶不为0,其逆物理上不可实现;(2)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无法得到;(3)考虑测量噪声的影响,上述方法的控制性能将下降。2基于名义模型的干扰观测器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自然的想法是在的后面串入低通滤波器,并用名义模型的逆来替代,得到如图3所示的框图,其中虚线框内部分为干扰观测器,为输入信号,为等效干扰,为测量噪声。图3干扰观测器原理框图根据梅森公式,由图3可得从到的传递函数计算方法:由于则根据梅森公式有(3)(2)即:根据式(3),对图3做等

3、效变换,得到简化框图4如下。图4图3的简化框图(4)利用梅森公式,根据图4,可推出(5)(6)是干扰观测器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为使正则,的相对阶应不小于的相对阶;其次,带宽的设计,是在干扰观测器的鲁棒稳定性和干扰抑制能力之间的折衷。的设计原则为:即在低频段,;在高频段,具体分析如下:在低频时,由式(3)至(6),有(7)上式说明,在低频段,干扰观测器仍使得实际说明干扰观测器对于,频带内的低频干扰具有完全的抑制能力,说明干扰对象的响应与名义模型的响应一致,即可以实现对低频干扰的有效补偿,从而保证较好的鲁棒性。观测器对于

4、低频测量噪声非常敏感,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运动状态测量中的低频噪声在高频段,由式(3)至(6),有(8)上式说明,在高频时,可见干扰观测器对测量噪声不敏感,可以实现对高频噪声的有效滤除,但对于对象参数的摄动及外部扰动没有任何抑制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通过采用低通滤波器设计可以实现对低频干扰的有效补偿和高频噪声的有效滤除,是一种很有效的工程设计方法。由简化框图4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干扰观测器的作用。在低频段,则,显然,加入干扰观测器后,系统在低频段时的控制相当于高增益控制;在高频段,则,,即前向通道

5、的控制增益为1,反馈系数为0,则从到之间3.低通滤波器的选择假设被控对象可以表示为:(9)其中为延迟时间。相当于开环,其传递函数等于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干扰观测器的作用消失。名义模型可以表示为:(10)在设计低通滤波器的带宽时,高频扰动(11)其中为高频振动。为分析时间延迟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假设时间对系统产生扰动作为标称对象的乘积摄动:延迟因子是唯一不确定部分,此时和,由公式(9),(10)和(11)可以得到:(12)保证干扰观测器内环鲁棒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3)其中是补灵敏度函数。在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中,取(14)上式为

6、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依据。为了说明高频振动对扰动观测器带宽的限制,图5从与的幅值特性来反映带宽的限制。实际系统中,综合低通性能与稳定性考虑,采用三阶低通滤波器:,则(15)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由时间常数决定,随着带宽逐渐增加。取滤波器和450HZ,分别记为的截止频率分别为50、150和,见图5所示。的减少由图5可以看出,当截止频率为450HZ时,式(13)的鲁棒稳定条件已经被破坏;截止频率为150HZ时,与的幅值比较接近,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是考虑实际系统还有其他的模型误差及离散化时残差的影响,综合鲁棒稳定与系统性能,只能选择50H

7、Z的滤波器。综上所述,由于时间的延迟的影响,系统只能在较低频段保持扰动观测器的特性。图5滤波器的选择参考文献:C.J.Kempf,S.Kobayashi,DisturbanceObserverandFeedforwardDesignforaHigh-SpeedDirect-DrivePositioningTable.IEEETransactionsonControlSystemsTechnology,1999,7:513-526附:用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P程鹏《自动控制原理》49),该公式的证明可参考有关著作。梅森公式的一般形式

8、为:式中:—待求传递函数:—特征式,且—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第条前向通道的总传递函数—特征式中,将其与第条前向通道接触的回路所在项除去后余下部分。并称代数余子式。—所有各回路的“回路传递函数”之和;—两两互不接触的回路,其“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所有三个互不接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