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

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

ID:41258927

大小:105.5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8-20

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_第1页
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_第2页
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_第3页
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_第4页
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诸子百家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道家教育思想[小中大] 收藏此页 我要投稿 363975人阅读先秦道家在教育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老庄学派,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学说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悲观失望的思想。老子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谓即太史儋),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生卒年不详,约与孔丘同时。做过周朝掌管图书的小吏。传说孔丘曾向他问过礼。世传《老子》五千言(有不同的版本,多者五千余字,少者不足五千字),成于战国时期,保存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宣扬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

2、价值。《老子》书中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①文化堕落论。老子以“道”为本体。“道”与“无”同义,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创作。老子认为,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道德、法令以及一切智慧的表现,都是与“道”背离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

3、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第三十八章)“法令滋章,道贼多有。”(第五十七章)这就是说,“大道”之世,自然无为,人们和谐相处,不需要有道德约束,也不知道德为何物。及至“无为”法则被破坏,才有圣者、智者出来,制定道德规范,传授知识,进行教化,于是产生了是非、善恶等观念,毁誉褒贬、争名逐利的现象跟着而来。道德不足以约束,又制定法令,结果引起更多的纷争和更大的混乱。老子认为这就是人类社会堕落的轨迹。教育既以传授文化为任务,因被看作是促使人类堕落的工具。②人性“复归”论。老子从道的虚无性推衍出人的本性

4、是“无知无欲”、素朴无私的,认为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即从“无私”到有私,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于是老子提出人性的“复归”作为拯救社会的理想,幻想人们回到婴儿般的天真,对一切都漠然无动于衷。他认为:这样,既没有任何作为,也就没有任何争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就都会感到自我满足。③18“绝圣弃智”论。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第十九章),即毁灭文化,取消教育。老子说“为学”与“为道”的方向途径正相反,“为学日益,为道日

5、损”。意思是“为学”是追求知识,要求知道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技能。“为道”是回到“无知无欲”,要求把知道的东西忘掉,把学到的技能抛弃,而且要忘掉得干净,抛弃得彻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四十八章)。老子认为,无知就是全知,有知就是错误。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八十一章)。真善、真知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凡是用语言解说的东西,都是对真善、真知的损害。所以他认为教育只是把人引向错误。他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故主张“绝学”(第二十章)。如果说他也赞成有

6、某种教育,那就是“行不言之教”(第二章)。他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主张消灭文化教育,其阶级倾向是很明显的。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老子作为失败了的奴隶主阶级代言人,认为人民之所以敢于起来反抗,是因为“智多”,而有效的统治方法,莫如施行愚民政策。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今

7、传《庄子》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杂有他的门人及道家后学的作品。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也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庄子·□箧》)。他倡言“无以人灭夭”(《秋水》),即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他以养马作比喻说:马生来有蹄可以践踏霜雪,有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吃草饮水,扬尾跳跑,怡然自得,这是马的本性。及至出了善养马的伯乐,他削蹄剪毛,络头绊足,前施马衔,后加鞭策,迫使马忍受饥渴,飞驰猛奔,于是马大半被折磨而死。他欲以此说明仁义礼

8、乐只能戕害人的本性。庄子还以愤世疾俗的心情谴责当时的社会:“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箧》)。他认为“仁义”是用来惩治老百姓的,对于权势者则不过是欺世盗名的工具。他以“真人”为人生理想。所谓“真人”就是“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忘仁义,忘礼乐,忘掉客观世界,也忘掉自己,从而获得超现实的精神的自由。但是,庄子又感到现实是逃避不了的,不仅子之爱亲、臣之事君“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即“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等等也是命定的。于是他又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