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ID:4131139

大小:492.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7-11-29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_第1页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_第2页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_第3页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_第4页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_第5页
资源描述: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厦门市第三医院马龙一.概述★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virus)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以隐性感染多见★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轻重悬殊,主要表现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发生肢体麻痹,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俗称“小儿麻痹症”二.病原学●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1、2、3型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A组1~22、24型B组1~6型埃可(ECHO)病毒1~9、11~27、29~

2、33型68型——小儿肺炎、支气管炎新型肠道病毒69型——不清70型——急性出血型结膜炎71型——脑炎、脑膜炎等共同特性(1)小RNA病毒,球形,直径24-30nm,20面立体对称,无包膜;(2)核心为单正链RNA,起mRNA作用,具感染性;(3)耐酸,耐乙醚,在pH3-9稳定,可在污水、粪便中存活数周;对紫外线、干热敏感;(4)粪-口传播为主,肠细胞内增殖,能侵入血流、神经系统等,临床症状多样化(包括中枢神经、心肌损害,腹泻、皮疹等)隐性感染率高。二.病原学●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抗原性: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型间很

3、少有交叉免疫目前国内外发病与流行多以I型居多。近年来服疫苗地区多见II、III型感染二.病原学●抵抗力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不含脂蛋白包膜: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耐酸、耐碱、耐低温。粪便和污水中存活时间长对热、干燥及氧化剂敏感●与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在肠道内可互相排斥,且对口服疫苗可产生干扰现象已证实我国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株。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人是唯一贮存宿主病人、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毒,排毒时间可达数月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初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三.流行病学易感性

4、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或的免疫力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最高夏秋季发病率高,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轻症病例为多I型病毒引起流行及瘫痪型多。年长儿和成人、男孩、发生瘫痪比例较多。四.免疫性感染后对同型可获牢固免疫力,三型间无交叉保护。体液免疫为主,SIgA可阻止病毒在咽喉、肠道内吸附和初步增殖。中和抗体(IgG、IgM)清除病毒,阻断扩散,作用持久。血清中IgG→通过乳汁和胎盘→胎儿、新生儿→出生后1-6个月,可抗感染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病理解剖嗜神经病毒

5、,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以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病变最重,脑干次之。脊髓病变又以颈段及腰段最重,尤其是腰段受损严重,以下肢瘫痪多见。很少出现感觉障碍大脑皮质病变轻微,软脑膜可有病变;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五.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5~14d(3~35d)●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无症状型(隐性感染)90%以上顿挫型4%~8%无瘫痪型1%~2%瘫痪型0.1%五.临床表现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无症状,鼻咽分泌物和粪便排毒,血清抗体升高顿挫型:不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早期排毒,抗体阳性无瘫痪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无菌性脑膜炎改

6、变瘫痪型:瘫痪型表现分以下各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双峰热:儿童多见成人以发热、肌肉酸痛、皮肤过敏为主,双峰热少见多于l~4d退热,症状消失,此为顿挫型。瘫痪前期多数病人由前驱期进入,少数与前驱期热退4-7天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未出现瘫痪。如经3~5d恢复,则为无瘫痪型。少数病人进入瘫痪期。瘫痪期◆多在起病2~7d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以后逐渐加重,48h内达高峰◆一般体温正常后,瘫痪亦停止进展◆根据病变部位,有以下类型l.脊髓型◆最多见瘫痪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原性迟缓性瘫痪,

7、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不伴有感觉障碍瘫痪表现多不对称:常见四肢瘫痪,尤以下肢瘫痪多见,多数为单肢瘫痪;近端重于远端可累及任何肌肉及肌群: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肠麻痹、尿潴留或失禁2.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占瘫痪型病例的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病变主要在延髓及脑桥。有如下表现:(1)脑神经瘫痪:以第VII、IX、X、XII对脑神经最易受损,表现面肌瘫痪及延髓麻痹。其次亦可波及第III、IV、V、VI及XI对脑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面肌瘫痪为第VII对脑神经麻痹, 表现为口角歪斜、睑下垂等◆延髓麻痹为IX、X及XII对脑神经麻痹,表现为软腭、声带

8、和咽部肌肉瘫痪,而有吞咽困难、饮水易呛、声音嘶哑及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