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武术

两宋时期武术

ID:41386011

大小:1.76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8-23

两宋时期武术_第1页
两宋时期武术_第2页
两宋时期武术_第3页
两宋时期武术_第4页
两宋时期武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宋时期武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两宋时期武术(公元960——1279年)历史背景宋朝建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宋朝统治的320年中,与辽、金、西夏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第一节军事武艺的发展一、军事训练的规范化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练兵,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的次年(公元961年),即着手加强禁军。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还亲自教阅,严格训练。宋代不仅有统一的训练操典,在考核方面也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为了达到统一的考核标准,“日夜按习武艺”,大大推动了

2、军队的训练。宋军的训练形成了一个有统一的标准、明确的规范、严密的制度和较完善具体的体制,军事训练的规范化促进了军事武艺发展到新的水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宋代“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二、《武经七书》及《武经总要》诸书问世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成书于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它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军事地理(边防地理)等都有所论述。尤其对北宋时期武备上使用的各种长短兵器、射远武器和防御武器,都绘有详图,辅以说明。另外,还辑录有宋以前用兵战例等。宋代还出版了《武经七书》。即《孙子》、

3、《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七种兵法,称为“七书”。并把它定为武举必读之书。它成为古代培养武备人才的基本教材,是中国古代兵书史上第一部军事丛书。三、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中央直辖的有京师(今开封)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地方诸州也设置有军器作坊。宋神宗时设置军器监,总管京师计算州军器的制造。对军器的创造发明,采取奖励推广的办法。使武器装备的形式形成完整的官定制度。(一)弓弩:最早提到“十八般武艺”的是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弓制》。华岳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作为远射兵器的弓弩

4、,在军队装备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刀:作为短兵器的刀,在宋代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从狭直的长条形方刀头,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有护手,并且去掉了那种扁圆的大环和鸟兽饰物。同时出现了各种长柄刀。《武经总要》卷十三《器图》载有“棹刀、屈刀、罐耳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名目。(三)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记载:步、骑兵用的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鹏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九种,称之为“枪九色”。(四)锏、棒、鞭及其它:宋代的锏、鞭、棒等杂式兵器,见于《武经总要》的有几十种之多。宋代的兵器较为庞杂,它对后世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多

5、彩增添了新的一页。兵械形制增多,使用方法多样化,促进了武艺的发展。四、军中武艺表演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生动地记叙了当时表演的盛况,其中就有武术表演。“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不仅有两人对练,而且有多人的对练。除此之外,还有集体武术表演。对打中加入了技巧动作,以增强武术表演效果。军中的表演还有剑舞、相扑等。宋代军队武艺表演多种多样,其内容之丰富,规模之大,非前代所及。这些按规定的程式、规定的动作进行的武艺表演,不仅将攻防技击动作连贯起来,同时为了增强

6、自演效果,也加入了技巧动作,对后世武术向表演方向发展有相当的影响。第二节武举制度与武学一、武举:宋武举有解、省、殿三试之外,还有一比试。比试是解试之前的资格试,有时又称为“引试”。二、武学:武学课程除研习兵法、操练弓马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故博士、学谕人选多以“一文一武”充当。宋代武学的开设,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促进了武艺与兵家谋略及阴阳家思想的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第三节民间武术结社一、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弓箭社”,“忠义巡社”。在农村中以“社”、“堡”、“山寨”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组织,活

7、动规模较小,多劳武结合,行侠仗义于村落间。有的则以这种形式积蓄革命力量,而后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山寨形式出现的结社,如“登、莱、沂、密间、山林深阴,豪右大姓,自金人入寇以来,各聚徒党,结为山寨以自保。农村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开展的目的、范围、程度不同,有的“自相纠率,保守乡井”或“各据山寨,屯聚自保”。有的是防御外族侵掠的,也有以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但这些结社仍有共同点,这就是都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即突出了实用性。以弓弩等冷兵器为主的军事技能训练,刀、枪等均为当时结社组织的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农村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在推动我国民

8、间武术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二、城市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有“锦标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