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ID:41520720

大小:188.01 KB

页数:102页

时间:2019-08-26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年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诗两首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屮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來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二、预习展示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艾青(191

2、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吋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明确: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

3、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

4、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2.诗人笔下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河流——悲愤,风——激怒:“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无比温柔:充满了对解放区的向往。(二)小组讨论,把握主旨情感1.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这只鸟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而不是“

5、清脆的喉咙”歌唱?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因为这只鸟所热爱的土地正在遭受欺凌与摧残,所以鸟儿只能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这也表现了鸟儿对土地的爱,献身于土地的精神。2.这只鸟活着的时候用生命來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等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3.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

6、哪些东西?如何理解这两句诗?明确:“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四、板书设计爱土地爱祖国黎明土地比歌唱河流一~^风我一眼含泪水五、教学反思《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课

7、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儿点:①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屮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②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③注重学生体验感受。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诗歌的朗读这个环节,仅仅放在这节课的开头,没有贯穿于整个课堂,朗读效果不是很理想,感染力不强。“合作探究”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可能不够透彻。第二课时乡愁/【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重点)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重点)1.体

8、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乡愁”是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一首诗、一条家训或者一道美食,都能唤起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