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

ID:41562813

大小:60.8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7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_第1页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_第2页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_第3页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_第4页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来源:渔业经济研究庄杉,靳乐山摘要:屮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传统的赫哲族是一个以渔猎生计为主的民族,如今赫哲族的渔猎经济已经发生很人变化,传统的赫哲文化随着其生计的转型而逐渐消失。文章通过对四排村赫哲族的渔猎生计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來分析其传统的渔猎文化与生计转型的关系。关键词:渔猎文化;生计转型;萨满教;赫哲族一、引吉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Z-,现在约有5000多人,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并称“四小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同江、抚远和饶河县境

2、内[1]。打渔和狩猎是赫哲族传统的生计方式,渔猎经济的基础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渔猎文化在赫哲族小也逐渐消失,二者Z间的共变关系对了解赫哲这一古老渔猎民族的生计变迁历程有重要的意义。但学术界对于赫哲族生计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本文着眼于四排村赫哲族的生计变迁进程,研究其生计与文化的共变关系。二、社区背景四排村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17.5公里的乌苏里江西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赫哲族长久以來的居住地。四排村位于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只有一个自然村,距县城约20公里。该村地处寒温带,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积雪长达6个

3、月之久,无霜期110〜140天,年均降雨5600毫米。全村幅员面积3204公顷,总耕地面积1036公顷,有数10公里的乌苏里江水面作为天然渔场。2006年全村有184户,共562人,其屮赫哲户66户,占35.9%;赫哲户人口总数为176人,约占31.3%。饶河县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300米。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C。早年,捕鱼和狩猎是赫哲族的主要生计方式。赫哲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半富的捕鱼和狩猎知识。其族人的饮食起居都与这种渔猎经济息息相关。赫哲人以鱼皮和曽皮为衣,食物除了鱼类就是兽类,我

4、国古代文献屮多有记载,如张晋彦在《宁古塔山水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三、赫哲族的生计方式及其转变对一个民族来说,其生计方式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2]。千百年來,赫哲人逐江河而生,所以渔猎生产是其主要经济形式,因此有“夏捕鱼做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Z说[3]。赫哲族的传统渔业生产以口然捕捞为主,季节性很强。赫哲族常用的捕鱼工具主要有:网、钩、义、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4种工具在形状和制作的原料上均有变化。清代以前,赫哲人主要使用比较原始的钩、鱼叉和小型鱼网等捕鱼工具,渔业生产力较低

5、,并且能捕到的負类也只有鲤負、鲤鱼等寥寥几种。从清代开始,铁制及其复合渔具等渔业生产工具逐步开始使用,到了明末清初,用线网捕鱼的形式被越來越多的赫哲人所接受,三页板船和花鞋船等船具开始出现,加快了渔业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他们所捕鱼类达34种Z多[4]。新屮国成立后,捕鱼工具进一步革新,逐渐进入以机械为主的时代,以网捕鱼也最终替代了叉鱼、钩鱼,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捕鱼船只急剧增加,并但全部为机动船。随着捕鱼工具的日益先进和人们对鱼需求量的增多以及各类鱼价格的上升,造成人们对四排村的鱼类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同时,化

6、肥农纯的污染使鱼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其繁殖,导致可用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5]。猎业在鱼产品商品化之前,是赫哲族唯一的商品经济形式。猎产品人部分用來交易,换回必需的生活用晶和生产用品。赫哲族的狩猎工具,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棍棒、石器、弓箭、铁器、火器的发展过程。随着野生动物资源的耗尽,狩猎己经不是赫哲人主要的生计方式[6]o渔猎生计方式的困境越来越突出。从1968年开始,打鱼大概可以分成4个阶段:①1968〜1983年,鱼的种类、数量都差不多,全村的渔业生产队只有8条船,人口也少,捕鱼每天都在50千克以上;②1

7、983〜1991年,整个村有大概20条船,每天可以打15千克鱼;③1991〜2000年,整个村有35条船,每天可以打5千克鱼;④2000〜2006年,全村的渔船也是30多条,但全部都是机动船,每天只能打1〜5千克鱼)。从鱼价可以看出,各种鱼的价格已经涨了数十至百倍以上,而且有些鱼已经绝迹。四排村赫哲族共有4个网滩,分别为冰站、小清河、马长岛、家门前。其屮冰站滩因为距离太远(35公—里),已经没有人去打鱼。由此可见,渔猎经济的困境使得赫哲人的生计转型成为必然。1986年,“万亩灌区”开发项口吸引大批的汉族人到四排村种山,赫哲人也渐渐在汉

8、族人的影响下,掌握农耕技术,学会种地,单一的渔猎生计状况得到改变。四排村现共有耕地面积约1033公顷,而且土质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四排村赫哲族的生计转型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7]。案例:何玉海:男,56岁,赫哲族。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