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

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

ID:41601460

大小:86.07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8-28

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_第1页
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_第2页
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_第3页
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_第4页
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史“义”考略——试论中国古代史学中“史义”概念的流传及表现ABriefTextualResearchoftheHistorical"Meaning〃:ADiscussionoftheSpreadandManifestationoftheConcept"HistoricalMeaningninAncientChineseHistoriography作者:廉敏作者简介:廉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18年第20182期第134-141页内容提要:“史义”是中国古代史学用以表达

2、历史思想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初次提岀《春秋》有“义”;汉代史学援借《春秋》之义,但又各具“旨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春秋》之“义”遇冷,史义另辟蹊径;隋唐时期,主要是对盛衰兴亡进行总结,后来则要求重建《春秋》之“义”;宋元明时期的主流是以“理”审视历代史义;清代在史义方而呈现岀朴实与圆通两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变中有不变,《春秋》之“义”始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首要之义。期刊名称:《历史学》复印期号:2018年06期词:中国古代史学/历史思想/史义/《春秋》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理论(或者说历史思想、历史观念)会遇

3、到一个位于高级抽象层次的词语一一〃史义〃。一直以来,我们注重的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发掘与解读①,偶尔也会有哲学层面的思考②,却很少留意这个词语自身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它越来越感兴趣。从我国史学而非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及其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概念吗?它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概念的意义?宋明时期常常出现的〃史义"与《春秋》之〃义"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它是一时的思想火花,还是长期形成的某种形式逻辑?凡此诸多问题,推动我们开启对这个貌似普通的词语的研究。通过追寻”义"、《春秋》之〃义〃、历代史家对《春秋》的依违,以及其他相关内容,有关发

4、现似乎有所启示。兹不揣谨陋,概述如下,以求正于学者。一、东周:提出〃义〃有〃窃取"之说,随后陷入分化“义",繁体为“義〃,殷商甲骨文中已见此字③。关于〃義〃字的本义,《说文解字》称:"義,己之威仪也。从我、羊。"④《尚书》有"典厥义〃等语,孔颖达疏曰:〃义者,宜也,得其事宜。"⑤可见,在《尚书》时,〃義〃已不再局限于本义。由此可以想见,在孔子修《春秋》前,"义"字已经出现在相当丰富的语境中。从中国古代史学的角度讲,〃义〃受到重大关注的,是其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理论范畴之一。此即传统上一直推举的孔子及其《春秋》最早树立的〃义"的

5、观念。对此,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记录,是《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机》、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孑异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这段记载主要传达了有关《春秋》的社会背景、性质与基本要素三层意思:第一,孑厅对《春秋》的创作激发于周代"王者〃制度衰落、已有的文化载体渐趋衰亡的社会现实;第二,孔氏《春秋》与各诸侯国已有的历史记录相似;第三,孔氏《春秋》包含事、文、义三要素,而尤以"义"为别样。这第三层思想一直受到史学之理论研究的重视。从这一角

6、度看来,这段文字第一次明确地揭示出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要素即〃事"、“文"、"义"。此后,这三要素遂成为中国古代史学核心的理论范畴,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而对〃义"所寄托的特别思考,则表明了中国史学在探索历史深意方面的自觉意识与理性水平。由此,传承孔氏《春秋》追求史义的自觉意识便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古代史学中。伴随这一思想深远影响后世的,还有一个悬而未决、代代推陈出新的疑问:孑L子所谓"窃取"的〃义究竟指什么?由于《春秋》有述无论,孑L子本人流传下来的有关说明也不多;而孔子的弟子〃口受其传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却〃退而异言

7、〃(《汉书•艺文志》);待其弟子俱亡之后,其主旨更岀现分歧,"《春秋》分为五〃(《汉书•艺文志》);再加上春秋战国时的战乱、秦代的焚书坑儒……这些都导致孔子〃窃取〃之"义"的本义不甚清楚。因此,孔子所谓"窃取"之“义"的内涵也成为历代学者为之不懈努力的一个难题。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孑L子虽然以〃义"赋予史书,但并没有改变史书的编纂形式。《春秋》基本上还是一部单纯纪事的史书,注重按照日、月、时、年排比史事,而不直接发表议论。孔子所谓"述而不作"(《论语•述而》),或谓"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8、)。注意到这一点,有助于从形式上观察中国古代史义的变迁及其特点。总的说来,从理论上表达中国古代史学所讲求的历史深意,应当说,始自东周《孟子》所载的孔子及其《春秋》,时称之为"义",但语焉不详,也未见相应的明确的表达形式。二汉代:援借《春秋》之“义",各具旨趣继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