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

ID:41689689

大小:303.7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8-30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_第1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_第2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_第3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_第4页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研究—以复旦大学在读本科生为例陈秀秀法语肖驰民历史学王香如文物与博物馆学赵小铉经济管理试验班刘玉东社会科学试验班1问题的提出31」研究背景31.2研究价值32文献综述32」名词解释32.2研究现状及不足43研究设计53.1研究对象53.2研究方法63.3理论构想63.4问卷设计64大学生认同感问卷调查研究74.1研究假设74.2研究过程74.3研究分析75总结156回顾与批评177参考文献188附录20附录1:问卷样本20附录2:复旦大学第二学位、第二专业教学规定23附录3: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官方说明251问题的提出1.1研究背

2、景每年9月份,都是我国高校新生的入学高峰,一批批刚刚走下高考考场的学生将转换角色,踏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承担着更为专业化的社会培养任务,要求学生采取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心态与目标,而这一切的起点,便在于大学新生们对自己专业的认同。由于我国特有的高校招生体制,大学基本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不注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专业兴趣培养,因此在高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目“择业”的情况。高中生由于之前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填报志愿过程中,甚至有时迫于各种内在外在压力而极为勉强地进行选择,结果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专业与期望相

3、差甚大。虽然我国学者一直在呼吁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甚至将其纳入大学生学习权这一权利范畴屮①,但是现实中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并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白由宽容的专业转换渠道,因此,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冷漠、不满、抵触的情绪,进而影响大学四年学习以至更远的人生发展道路。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格塑造与培养的关键阶段,不仅对学生、家庭意义重大,而且与国家的教育效率也息息相关。调查大学生对木专业认可度的现状,总结出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可的诸因素,梳理出大学生专业认可的发展线索,是值得研究的课题。1.2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我国东部某重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能够达成以

4、下价值:(1)揭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和规律,更为清晰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对自我专业的定位,尤其是大学四年中不同阶段专业认同的变化趋势;(2)为学校和教育部门调整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增强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育效率,尤其是对大学生学习不同阶段的针对性教育;(3)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鉴于目前国内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点上,即更多着眼于关键时间点的研究,如针对新生入学和大四毕业两个阶段专业认同的众多研究;以及对影响专业认同的不同因索的总结与归纳;却缺乏线性的分析研究。而本次调查研究尤其注重大学生四个年级之间的横向比对,参考如今

5、大学中普遍设置的二专二学位和学术资助计划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研究的空白,开拓此类研究的思路。这也是本次社会调查研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2文献综述2.1名词解释在做社会调查研究之前,首先应做好名词解释,以对研究范围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专业”一词的定义是比较清晰的,但专业并不是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产物,在欧洲中世纪的早期大学中,仅仅存在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的专业设置,而在博士之前(不包括博士)的培养阶段,只有文学这一种学位选择②。这样的“专业”更类似于我国目前某些高校通识教育体制下实行的“大类”。现代国外高校也一般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专业概念,而更

6、多采取主修+辅修的培养模式。因此,狭义专业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且蕴含着一些中国特色。有学者认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专业是我国50年代院校调整后,学习苏联模式的产①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赵雄辉研究员在《论人学生的选择权》一文中将专业选择作为人学生选择权内涵的第二部分,并对整个大学生选择权体系有较为全而的阐释②孙益•欧洲中世纪人学的学位[J].淸华人学教育研究,2003,24(6).物①,这在我国教育界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本调查研究不打算对我国专业形成的脉络做太详细的展开,因为这与本调查的初衷并不直接相关,因此仅对“专业”一词的定义在常识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延伸。“认同

7、”,在英语中一般称作“Identity”,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此常有着不同的表述,但不同的表述中也存在相似的脉络可循。DictionaryofSociology一书中,"Identity”词条对认同解释为"Thisisthesenseofself,ofpersonhood,ofwhatkindofpersononeis.Identitiesalwaysinvolvebothsamenessand并且认为identity是可变的("fluidandchangeable”)。"在国内,有观点认为“认知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③也有观点认为,“认同是社

8、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持久的模仿学习。”。④台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