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

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

ID:41697180

大小:106.2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8-30

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_第1页
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_第2页
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_第3页
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_第4页
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时政要闻的7个历史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时政问题热点专题训练热点1三农问题201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文件全文涉及五大方面,其中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氏生改善、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社会和谐。高考命题中

2、,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必将成为命题考查的重点。•知识链接1.中国占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占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井出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出制。3.近代屮国三农问题:太平天国颁布《天朝出亩制度》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孙中山三民主义Z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4.现代中国“三农”

3、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屮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5.世界近现代有关农业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农业政策;苏联经济改革中的农业措施。、针对训练1.《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元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力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A.种植五谷

4、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男耕女织2.1927年苏联粮食获得丰产,但国家收购到的粮食较前一年下降了1.28亿普特,导致该年苏联粮食出口量从1.53亿普特骤降到0.27亿普特,这对依靠粮食出口获得外汇从而购买设备建设工业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为此苏联推行()A・农业集体化B.余粮征集制C.固定粮食税D.重工业优先3.(2015-自贡调研)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5、—来捉高农业生产率。”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后一次“组织方式”变化的是()A.根木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屮国化成果z—C・是屮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D.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根本改变4•阅读材料,冋答问题。材料一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不流畅)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

6、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摘白《清世宗实录》材料二农业调整法:国会的政策在于——第6条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此项减少棉花

7、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第8节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摘自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材料三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166.8

8、31958197.651954169.521959169.681955183.941960143.851956192.751961136.501957195.051962154.41——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世宗认为“本末”之争的焦点。他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木末”孑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木末”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业调整法》的直接目的并概括其内容。结合所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