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ID:41967550

大小:1.53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9-05

斯金纳--强化理论_第1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_第2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_第3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_第4页
斯金纳--强化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斯金纳--强化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激励的强化理论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他率先提出了强化理论。简言之就是用令入愉快的刺激去强化正当的行为,用令入厌恶的刺激去纠正不正当的行为。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它着眼于行为的结果。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是主动的,个体为了获得各种奖励或回避不好的刺激,主动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无论行为的结果是奖还是罚。行为结果作为一个刺激物对个体都具有强化作用。一、强化理论的概念所谓强化是指加强或削弱人的行为的一种刺激,强化理论是研究行为的结果对动机影响的理论。图例如下结果产生

2、、支配刺激后的动机反作用行为二、强化的类型一、正强化二、负强化三、自然消退正强化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以至重复出现的刺激。如:表扬、奖励、认可、赞赏、改善工作关系或提升……正强化案例海尔集团开始宣传“人人是人才”时,员工反应平淡。他们想:“我又没受过高等教育,当个小工人算什么人才?”但是当海尔把一个普通工人发明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以这位工人的名字命名时,在工人中很快就兴起了技术革新之风。比如工人李启明发明的焊枪被命名为“启明焊枪”,杨晓玲发明的扳手被命名为“晓玲扳手”。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普通员工创新的

3、激情,后来不断有新的命名工具出现,员工的荣誉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对员工创造价值的认可,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及时的激励能让员工觉得工作起来有盼头,有奔头,进而也能激发出员工更大的创造性。正强化激励的手段1、以“冠名”来激励员工以员工的“名字”明明一个小发明、小工具、一个作业程序,或一个优秀几台、生产线段,如“某某工作法”、“某某作业程序”、“某某换模支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2、以“认同”方式激励员工新员工加入时举办相应的欢迎仪式,员工考核晋升时举办相应的“发证”仪式,以及员工的生日,员工结婚、得子,各级领导给予相应的表扬、肯定,甚至一个赞许的目光,伸出

4、大拇指,都能够成为对员工的鼓舞和动力。负强化1.负强—,又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是通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2.如:批评、处分、罚款、扣分、降级……负强化案例一个学生,做作业速度非常慢,常常拖拖拉拉,他爸爸妈妈对于孩子这个缺点无可奈何。但是孩子又非常喜欢看电视,常常因为看电视而影响做作业的质量和速度。结合这两点,家长决定以看电视作为惩罚的刺激物,只有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只有孩子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他看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

5、高。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例如,企业曾对职工加班加点完成生产定额给予奖酬,后经研究认为这样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不再发给奖酬,从而使加班加点的职工逐渐减少。自然消退案例强化理论的局限性忽视了人的内在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种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强化理论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应用针对不同员工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要“因人而异”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分阶段制定目标,小步子强化奖励奖惩结合,以奖为主案例 激

6、励招术:让员工敲锣台湾有一家公司,在公司的大厅里,装置了一个大铜锣,只要业绩突破新台币100万的人,就可以去敲它一响,突破200万则敲它两响,依次类推上去。该公司的办公室,就是紧临着大厅,所以,只要这个铜锣被敲,它的声音马上会传入办公室内,也等于是告知全办公室内的人,有人的业绩突破了百万大关了,当这位敲锣的同仁步入办公室的同时,所有的人又都会起立鼓掌,给予他英雄式的欢呼。据该公司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表示,这种被大家鼓掌欢呼的场面,是多么有面子的一件事,当然,谁都希望自己是下一个敲锣者,也接受大家的欢呼,不过,想要敲响它,首先是把业绩给做到,这正是该公司装置这个大

7、铜锣的目的。思考:试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该案例。企业的激励手法,是没有一定的标准模式可寻的,只要它能发挥鼓舞士气的作用,就是一种好的激励手法。正性强化与负性强化关系密切,都是用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总结谢谢观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