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宏诗歌教学

吕宏宏诗歌教学

ID:42022231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6

吕宏宏诗歌教学_第1页
吕宏宏诗歌教学_第2页
吕宏宏诗歌教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吕宏宏诗歌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诗歌教学方法探究泉州市北峰中学吕宏宏摘要:学习欣赏诗歌,在诵读当中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诵读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老师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点拨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读这些诗歌的意义。诗歌教学法:1•重视诵读。2•关注课前导入3•小组互助合作探究,让学生学着用自己的语言去刻画作者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所倾诉的情感。关键词:诗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的主耍目标为:学习欣赏诗歌,在诵读当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材诗歌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诵读法。诗歌的意思不必花过多的时间讲解,多读几遍,学生自然能体味作者的情感,老师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点拨重难点,引导学生了

2、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读这些诗歌的意义。现在就以《十五从军征》和《诉衷情》两首诗教学为例,谈谈在诗歌教学中我是怎样处理的。首先是课前导入,市复习《木兰诗》入手,感受乐府诗歌的特色。在诵读《木兰诗》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特色。接着请学生自由朗诵。朗读的形式不拘泥于齐读,学生在小组中自市朗读,并相互评价,最后选择一名最好的同学在全班朗读。老师再进行点评。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诗歌的情感及节奏有了初步的感受。接下来带领学生了解《乐府诗集》及介绍乐府和乐府诗的区别。请同学介绍《十五从军征》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

3、,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先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这也是教给学生一个阅读诗歌的方法。再接下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结合注解理解诗意,老师下去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他们能自己理解诗歌的大意,老师也就不必逐字翻译了。以免肢解了诗歌,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老师可做以下点拨:“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市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

4、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岀了作品的聚光点一一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To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浙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

5、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6、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这时候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多读儿遍,争取当堂背诵下来,这也是在为学生减负。第二首诗歌《诉衷情》的教学环节,和上面的一首差不多,只是在导入当中更费心思。对于作者,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在课堂中,就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再聊作者,以免浪费时间。我是从复习以往学过的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来导入的。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复习,一是体会陆游诗歌的特色,二是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接下来学习《诉衷情》很有帮助。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理解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7、。这样的诗歌教学应算是圆满的。这首词在结构上不同于一般。一般上下片各占一半,上片过去,下片今天。这首词上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下半片句句今天,而又关合过去。不能用普通的对分法来分。在用语上强烈对比,开合动宕,正好体现作者情绪的激越。词里大量用典,但融合得使你不觉其为典,如“万里封侯”“尘暗貂裘”“心在天山”“沧州”,这些你不知是用典,也能理解词意;知道是用典,领会就分外亲切。这是在语言上值得玩味的地方。对诗歌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诵读背诵方面,要让学生真止理解诗歌,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学着用自己的语言去刻画作者在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所倾诉的情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