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

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

ID:42034993

大小:1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6

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_第1页
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_第2页
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_第3页
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孝”伦理教育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79-01孝敬父母、瞻养父母,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传统美德。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子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长辈,都能尽孝心,办孝事,从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他们以安慰和关照,但也有一部分私欲澎涨、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不肖之孙,全然不念纯真的父子情、母子情,丧尽天良,打骂父母撵出家门者有之;自己享乐,而让父母饥寒者有之……这些都无不向社会,尤其是担负着培养社主义新人的学校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警示:”孝”

2、的伦理教育应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何谓”孝”呢?《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当他父亲活着,要观察他(指儿子)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儿子对其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了孝。孟子也有”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论及孝敬父母的观点。毫无疑问,时隔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父养子、子敬父的问题,并逐步从法律上给予规定下来。但不孝的问题、案件仍有发生。

3、俗语说:”甜不过蜂蜜,亲不过父母”这句话道出了人世间的真情所在,谁能没有生身父母呢?为了子女的成长,父母所付出的心血和牺牲,关怀和爱心是无法用数字统计和言语表述的,可惜的是,目前有一些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娶了媳妇忘了娘,长大成人后,对年迈体弱,丧失劳动力的父母不去尽瞻养的义务,忘掉了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一事当前,只为自己的小家庭打算,他们把现代化单纯地理解为现代化的家庭建设,而忘记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试想这些人连养育过自己生身父母都不爱,弃之不管,还能谈得上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吗?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孝”的伦理教育不单纯是一个

4、子女孝敬父母的家庭问题,而是一个事关社会的大问题。古往今来,有很多”孝”的典型令人崇敬,晋武帝时的李密,为了侍奉卧病不起的祖母,为了报答祖母对他的”躬亲抚养”之恩,写下了入情至理的《陈情表》文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言辞情深意切,读之感人肺腑。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元帅,在一次回家探母时,看到母亲放起了一条尿湿的裤子,便即刻使命拿出来洗干净。广播电视中经常可以听到和看到的那些义务托养孤寡老人的一个个活”雷锋”的感人事迹,这些无不体现他们髙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孝与不孝

5、是检验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无不说明了”孝”的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朱德同志在世时曾多次在共青团会议上强调:父母丧失劳动力,子女不去瞻养,这是缺乏共产主义道德的表现,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青少年进行”孝”的伦理教育呢?首先,应把”孝”的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所谓”有道德其中就包括孝敬父母这一内容,这是检验一个人德性高低和起码尺度。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孝”的深刻内涵。今天,我们所说的”孝”不能机械地停留在

6、孔子所言的”无违”水准上,而是从更新、更高的标准去时刻警戒自己,不仅应表现在对父母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如经常的问候和关心等。要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共同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有一付对联说:”人多财多喜事多,家和国和万事和”对我们应是很有启发的。其次,是做父母的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子女”孝”的伦理教育,要注重从”小”抓起。”小”既指年龄,又指言行。常言道:”树不修不长,娃不教不行”、”严是爱,宽是害,放纵不管出祸害”,正说明了从小抓起的必要性。同时,父母和老师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子女、为学生树立榜样。第三

7、,全社会要努力创设”孝”的伦理教育范围。要注重社会舆论导向和新闻媒体传播的效应。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一切宣传阵地都应设置这方面的专栏。家庭居室、校园走廊、也可通过一些文字和图画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同时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孝”的渗透作用。“孝”的教育是长期的,也是艰巨的。只要我们能够统一认识、讲究方采取措施,持久地抓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就会不断地发扬广大,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