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学》PPT课件

《隋唐佛学》PPT课件

ID:42040028

大小:1.08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9-09-06

《隋唐佛学》PPT课件_第1页
《隋唐佛学》PPT课件_第2页
《隋唐佛学》PPT课件_第3页
《隋唐佛学》PPT课件_第4页
《隋唐佛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隋唐佛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节隋唐佛学一、佛教常识二、禅宗——中国佛教的代表一、佛教常识(一)佛教的兴起与外传(二)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历程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在社会生活中,佛教势力强大,影响广泛。在思想上,佛学成就代表着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水平。相对来讲,道教次之,儒学最弱。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出现的宗教。一、佛教常识佛教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太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一)佛教的兴起与外传1、兴起佛教的创立者

2、——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6—前486年)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说“佛”佛(Buddha)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Sakya-muni)的尊称,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亦即修行成佛的宗教。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佛教在印度衰落。原始佛教原始佛教是指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理论重心是四圣谛说。部派佛教部派佛教时期是指公

3、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时期的佛教。当时佛教系凭口头传说,难免记忆有误,以讹传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于原来的戒律和教义在理解上的歧义,并逐渐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指公元1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时期的佛教。大乘佛教思潮形成于1世纪左右,至此印度佛教开始出现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乘”,一般解释为“乘载”、“运度”之意,梵文原意有“道路”或“事业”的意思。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是小乘佛教。大乘

4、佛教中观学派(空宗)瑜伽学派(有宗)主张一切皆空肯定佛教的最高精神本体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密教公元7世纪至12世纪是密教时期。由于大乘佛教倾向于理论论证,难以为一般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佛教为了争取更大影响,便采用了印度教的方法,使佛教和印度教以及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为密教。约在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佛教在印度衰落.佛教在印度衰落。2、外传公元前3世纪前后,即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南传和北传两条路线。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传:

5、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佛教传播路线图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部座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19世纪末,佛教开始传入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二)中国佛教哲学发展历程传入早期发展鼎盛衰落传入:两汉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当时中国人知道西方有佛,一般是通过西方僧人翻译介绍的。早期发展:魏晋南北朝佛教经过汉代的初传时期,进入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译

6、经数量增大,质量提高;其次创立了中国的传戒制度,从此以后有了华籍僧民;再次,除了佛经的翻译之外已有佛经的注疏,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再其次,这一时期,不仅各地都有佛教寺院的修建,而且还出现了寺院经济,僧尼人数有很大发展。据唐法琳《辨正论》卷三的记载;西晋两京,合寺180所,僧尼3700余人;东晋,合寺1768所,僧尼24000人。这标志着佛教的迅速发展。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佛教在隋唐也进入鼎盛时期。隋唐两代皇帝除唐武宗(公元841—846年在位)反佛外,其余都是崇佛的,致使隋唐佛教达到

7、了鼎盛期,也是它的成熟期。在隋代,佛教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各派思想均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佛教的各种宗派应运而生。鼎盛期:隋唐云岗石窟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著名的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要算禅宗。1、法相宗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其创始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600—664年)。2、华严宗华严宗因经《华严经》为基本典据而得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法蔵(公元643—712年),世称“贤首大师”。衰落期:宋元明

8、清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柱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四圣谛说三法印说(二)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论1、四圣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价值判断。它认为,一切众生的存在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人生皆苦的命题奠定了佛教超脱世俗的基本立场。苦谛生苦死苦怨憎会苦老苦病苦爱别离苦生苦求不得苦生苦五盛荫苦“集”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