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ID:42096506

大小:110.5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9-08

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_第1页
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_第2页
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_第3页
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_第4页
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环保用新材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一'环保用新材料项目背景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坚持质量为先。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强化企业主

2、体责任,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二'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环保用新材料生产建设项目。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环保产业界,纳米科技、复合材料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正此起彼伏,环保界一场由新材料科技引发的产业浪潮正逐步逼近。(二)项目承办单位承办单位名称:盘锦某某有限公司。项目规划设计单位:泓域咨询机构项目战某某集团、某某研究机构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建设

3、选址本期工程项目选址在盘锦某工业园。(二)项目建设地概况[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东北邻鞍山市,东南隔大辽河与营口市相望,西北邻锦州市,南临渤海辽东湾,地理坐标位于北纬40。397〜41。27’,东经121。25z〜122°31’之间。总面积4071平方千米,占辽宁省总面积的2.75%o有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盘锦1984年6月建市,总人口140万,下辖兴隆台区、双台子区、大洼区、盘山县和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盘锦是辽宁省高速公路最密集、公路网密度最大的城市。市南部的盘锦港是东北和蒙东地

4、区最近、最便捷的出海口。盘锦市是全国首批36个率先进入小康的城市之一,GDP常年位居辽宁省前列,人均GDP连续八年居辽宁省第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盘锦市缘油而建、因油而兴,是一座新兴石油化工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稠油、超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总部所在地。2016年9月,盘锦市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三)项目用地性质本期工程项目计划在盘锦某工业建设。(四)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建设区总用地面积25292.64平方米(折合约37.92亩),净用地面积25292.64平方米(红线范围

5、折合约37.92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环保用新材料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环保用新材料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五)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4.55%,建筑容积率1.21,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81%,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5&68万元/亩,根据测算,本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1!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必须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

6、势。要加快建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工作机制,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决策支撑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瞄准重点领域,狠抓关键环节,实化政策支持,扎实稳步地推进各方面工作。我们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正在清晰地铺展开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战略定力、方针指引、路径方向、政策支撑统一于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加快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任务迫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

7、构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的发展重点,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行动举措。加快论证,启动实施新型医疗惠民、新能源、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行动举措,培育一批新增长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三)经济新常态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

8、环境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求生态”'‘盼环保”的意识深入人心,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群众生活质量,甚至影响人民对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走绿色发展道路,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的民生需求,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