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

ID:42123870

大小:217.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9-08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_第1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_第2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_第3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_第4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_第5页
资源描述: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运河高等师范学校许荣良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研究平面元素的位置关系,由定性到定量的第二节课。它是高中解析几何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也是最精彩的公式之一,是解决线线、点面等距离问题的基础,也是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为后面学习圆锥曲线作准备。教材试图让学生经历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并论证这个公式的过程,深刻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算法、函数等;并让学生享受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究、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一】教

2、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通过运用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重要作用;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充分感受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通过此过程,渗透算法、化归等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三】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

3、的学习状况、认知特点,本课采用类比探究式教学模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四】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应用举例巩固提高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约3分钟约20分钟约17分钟约5分钟(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如图,在铁路的附近,有一大型仓库.现要修建一条公路与之连接起来.那么怎样设计能使公路最短?

4、最短路程又是多少?①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②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仓库铁路(其中)问题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2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3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OQQQOO(二)合作探究深化认识(二)合作探究深化认识问题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方法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方法②面积法QO方法③向量法QOR在Rt△OPR中,(二)合作探究深化认识问题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方法④解三角形方法⑤函数的思想QOQO问题2如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二)合作探究深化认识QO方法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方法②面积法方法③向量法QO问题3

5、如何求点到直线(二)合作探究深化认识OQ层次一:学生说一说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思路;层次二:师生共同用算法框图的形式把思路写出来;层次三:师生合作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详细过程。(其中AB≠0)的距离。RS(二)合作探究深化认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点到直线(AB≠0)的距离为(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例1.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1)(2)(3)想一想:①当A=0或B=0时,怎样求点到直线的距离。QOQO②当A=0或B=0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否仍成立?(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例2.(1)已知点到

6、直线的距离为1,求的值;(2)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求的值。例3.如图,试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归纳总结:(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面积法的算法框图;(3)面积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过程:构造转化坐标系(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课堂作业:课外作业:(1)试用其他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求两条平行直线Ax+By+C1=0与Ax+By+C2=0之间的距离。(A2+B2≠0)1.求下列点P到直线l的距离:(1)(2)2.若点P(x,y)在直线x+

7、y-4=0上,O是原点,求OP的最小值。3.在直线x+2y=0上求一点P,使它到原点的距离与到直线x+2y-3=0的距离相等。第1、2题为必做题,第3题为选做题【五】教学反思1.对于本节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直接应用而不讲公式的探寻过程,这样的处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本课方式,通过强调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象.如果没有整体算法步骤的分析,学生的思路会缺乏连贯性,所以本课重

8、点分析了推导公式的算法思想,让学生在明了算法步骤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推导和自学阅读;3.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我重视在学生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并在补充的例题中给予了设置,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多谢指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