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核心素养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

09 核心素养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

ID:42156956

大小:35.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9

上传者:无敌小子
09 核心素养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_第1页
09 核心素养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_第2页
09 核心素养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_第3页
资源描述:

《09 核心素养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第九章核心素养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一、核心素养要落地,学习方式必须变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在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作者:尹后庆,系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5版学校观察二、从语文课引向语文生活“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通过课上引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种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人”,而这正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2016年秋季开始,依据新课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新版教材即将投入使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课改的成果终于凝结成形。回顾这些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明确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  课标确定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呢?它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还要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要考虑,通过语文学习提高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还有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广大一线教师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课” 不那样教,该怎样教?其实,这一疑难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眼光太聚焦于语文“课”,而真正的解答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通过课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大量阅读,去感受,思考,接受熏陶,表达自我——总之,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里成长,这可能才是语文真正应有的样子。  可惜的是,“语文生活”的核心内容——阅读,这十多年来,产生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尖锐。青少年自主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很难得到保证,阅读质量也令人担忧,碎片化的、快餐式的阅读比重上升,而经典作品的阅读、“深度阅读”则表现出滑坡。我们似乎正在养成一代不再喜爱阅读、尊重经典的国民。这一问题的成因很多,很可能也不是语文教学能独力解决的。尽管如此,努力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仅有语文课,更有“语文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之言。  语文本来是应该能养成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可是情况恰恰相反。学生中有一句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什么面对凝聚着传统文化精华的文言篇章、蕴涵着深刻思想和深沉情感的鲁迅作品,学生不仅缺乏兴趣,而且会感到“怕”?原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没有体会到文章之美,当只是面对着被琐细分析拆解开的零散“知识点”,他们怎么能不“怕”呢?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这样充满浓郁抒情美感的名篇,还有《世说新语》的小品、《史记》的精彩叙事,如果只成为训练“技能”的材料,那多么可惜!应当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避免败坏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其中飞扬的灵性和兴味。如果语文课能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魅力,真正激起进一步阅读的兴趣,那就已经完成了一个关键的任务。  语文课应该努力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引。以前习惯区分“精”读和“略”读,但在实际中,两种课型的区别往往很模糊,应该提倡将不同课文的区别明晰化,从精读、略读,推进为“教”读和“自”读,更自觉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不仅如此,还要让语文向课外延伸,既教给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也为他们提供课外阅读的线索导引。如果我们能构建一个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学生的阅读状况必将有显著的改善。  提倡从“语文课”到“语文生活”,提倡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语文”的问题。让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种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指向的其实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人”,这正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  《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9日24版)三、社会实践是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态环境《人民教育》2016年第22期 | 姚育青 许序修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规划发展与示范辐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