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

ID:42230721

大小:23.8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10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_第1页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_第2页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_第3页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_第4页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_第5页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犯罪心理学重点解析20XX  一、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心理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人格: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武器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攻击行为的发生除了挫折产生的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还依赖“武器”等情境侵犯线索,例如当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

2、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犯罪情境:是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意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  犯罪心理画像:指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风格等分析,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心象描述。准绳问题测试法:准绳问题又叫控制问题或刺激问题,涉及一般的反社会行为,是每个人都可能曾经做过或者曾经生活中的某个时刻非常想做的;相关问题又称为主题问题,是指那些明确涉及案情的问题,也就是测试所需要甄别的问题,它是测谎中的核心和要害问题。准绳问

3、题测试法是用准绳问题来激发被测试的一个应激反应,以便和本次测试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的心理测试方法。  准绳问题测试法的基本假设是:无辜者对准绳问题反应强于相关问题;有罪者更关注的是相关问题而非准绳问题,而且有罪者会对相关问题撒谎,并会因担心谎言被揭穿而恐惧,这就导致他/她在相关问题上的心理反应强于准绳问题。  犯罪决意:是犯罪动机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转化和过渡时出现的心理现象。指行为人已就在实施犯罪行为做出最后的决定,即将付诸实  施。  犯罪动机:是指激发、推动并维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达成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头脑对实施犯罪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反映。  去

4、个性化: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群体的成员会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防御机制:个体在无意识中,为消除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包括:合理化、否认、比拟、投射等。  二、知识点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和有利条件答:犯罪心理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活动的封闭性;犯罪心理研究的继时性;犯罪行为的不可重复性犯罪心理研究的有利条件:既往经验;悔罪罪犯的供述;  科技技术的运用;如测谎技术、心理测验量表等。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调节机制答: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调节机制有三个方面:  外

5、部强化:攻击行为导致直接的有利结果,如食物报酬、社会赞许、排除痛苦、被害人的痛苦表现。  1)实物报酬:抢劫、盗窃、诈骗获得财物。2)社会赞许:少年犯罪团伙和有组织犯罪中。3)排除痛苦:通过攻击行为摆脱侮辱和虐待。4)被害人的痛苦表现:报复型行凶者或心理变态者。  替代强化: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受到奖励或者惩罚的后果对观察者的影响。法律通过严惩重犯达到对潜在犯罪人的威慑作用。  自我强化: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1)就文化而言,在一个崇尚武艺的攻击性文化中,社会成员从攻击行为的胜利中感到骄傲,从失败中感到耻辱,尚武精神成为人们保持攻击行为的

6、内在源泉。2)就个人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较少表现出攻击行为,其重要约束机制就是预期的自我谴责和良心不安;缺乏道德自律的人则相反,他们对攻击行为较少体验到自责的痛苦。  3、犯罪人常用的防御机制  答: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犯罪人在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为了克服内心冲突,减轻心理紧张,犯罪人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为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自我辩解。犯罪人在犯罪前采取的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等。  合理化。犯罪人在即将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常常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来粉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以求内心平静。  比拟。就是犯罪人把自己的犯罪行为与社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价值或有名气的人或团

7、体进行相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便从容的、理直气壮的实施犯罪。  投射。是指犯罪人将自己的观点、欲望、态度、性格特点等反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也就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补偿。有的犯罪人于自己的生理缺陷,社会经济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在社会交往中常常受挫。为了挽回自尊,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否认。犯罪人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人、责备批评者  4、莫菲特关于青少年犯罪所依循的两条路径的观点。答:莫菲特关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