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

ID:42286573

大小:254.01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9-11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_第1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_第2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_第3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_第4页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的财政思想。主要讲述了孔子、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等的财政思想。要求通过学习对这一时期各家财政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思想等有清晰的理解。中国财政思想史1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本章的重点与难点:儒家和法家财政思想的发展与承继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借鉴关系与区别。中国财政思想史2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 孔子的财政思想第二节《周易》与《大学》的财政思想第三节 孟子的财政思想第四节 荀子的财政思想第五节 墨子的财政思想第六节 韩非子的财政思想中国财政思

2、想史3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第一节 孔子的财政思想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财政思想史4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孔子的财政观点不多,看起来也比较简单,但它们却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财政思想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于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以下引文均见于《论语》中。二、孔子的财政思想(一)义利观念中国财政思想史5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春秋后期以来,出现了一种以社会伦理规范来制约人们获取财富活动的倾向。这一倾向在孔子

3、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深化。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或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中国财政思想史6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二)维护“籍田”反对“税亩”孔子对周公时代的“籍田以力”制度十分推崇,认为这是后代必须遵守而不可更改的先王法典,如有冒犯,即为“犯法”。所以,他对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的“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深为不满,并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时,专门记下这件事。中国财政思想史7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三)提倡节用,反对聚敛在财政支出上,孔子主张“

4、政在节财”,治国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财政征收上,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惠民”思想,坚决反对重税即所谓“聚敛”,主张“敛从其薄”。中国财政思想史8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四)重农富民思想他认为,对于百姓,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是“富之”,然后才是“教之”。他又说:“所重民,食、丧、祭”。(五)税源与税率孔子很强调培养税源,不同意竭泽而渔的征课方式。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在税收负担上,孔子主张什一税。中国财政思想史9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第二节《周易》与《大学》的财政思想一、《周易》的财

5、政思想《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成书年代最早的一部,被列为儒家十三经的首位。它所反映的财政思想,对后代儒家影响甚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中国财政思想史10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中国财政思想史11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中国财政思想史12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一是重视理财在儒家经典中,《周易》重视理财的观点是非常特出的,在《系辞》中宣称“崇高莫大乎富贵”。关于义与利的关系,《易传》认为“利者,义之所和也”,而“利物是以和义”。这是以财利的各得其宜作为“义”的基本内涵,因此,它也把“利”归入君子的“四德”之一。主张“能以美利

6、利天下”。中国财政思想史13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二是“中正”的节用观《周易》作者像大多数古代思想家一样,崇尚节俭,认为君子个人的消费用度是否具有“俭德”,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开支是扩大还是缩小。同时,也不赞成过度节俭,甚至认为“用乎过俭”是一种过失,应以“中正”为标准,只要“不伤财,不害民”即可,但须有制度作保证。中国财政思想史14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二、《大学》的财政思想(一)关于《大学》《大学》与《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

7、诸经的代表作。《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大学》主要讲的是修身奍性。中国财政思想史15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二)《大学》的财政思想《大学》的财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重德思想《大学》要求主持国政的“君子”首先应重视“德”因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故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国财政思想史16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二是反对聚敛《大学》认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故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三是培养税源问题在这一点上,《大学》发

8、展了孔子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思想,提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急,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中国财政思想史17第三章 诸子百家的财政思想第三节 孟子的财政思想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像中国财政思想史18第三章 诸子百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