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ID:42353580

大小:1.64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9-13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_第1页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_第2页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_第3页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_第4页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雅斯贝尔斯专题布局1.人类文明出现巨变的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瓦解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沃土2.理性和真理的意识觉醒年代。孔子柏拉图时代:特征:代表人物:BC

2、6世纪和BC5世纪专题二东西方先哲第一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前551~前479)1、青少年时代(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齐国岁月3、从政鲁国(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4、周游列国(55—68岁:颠沛流离)5、晚年结局(68—73岁:落叶归根)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3、。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什么样的理想追求?1①管理内政:中都宰司空大司寇②外交胜利:夹谷之会兵礼兼用③改革碰壁:为恢复礼制的社会理想,孔子试图加强军权,削弱士大夫权力。从政鲁国(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试图抑制鲁国权臣,结果失败是偶然吗?不是!分封制衰落、诸侯士大夫阶层崛起等。孔子周游列国图探究问题: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2.孔子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周游列国是否达到目的?3.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目的: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推行仁、礼等学说来治理动荡的社

4、会。2.其主张不符合统治阶级富国强兵的需要;不符合春秋争霸的时代特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不符合时代潮流。但品质和精神值得肯定尊尊(尊君、尊官、尊长辈)亲亲(子对父母孝顺、弟对兄长恭敬)⑴“礼”的思想(目标和基础)(政治概念)①含义:②地位:③内容:④方法:“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A:克己复礼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尊尊亲亲C:“正名”为何“正名”?名---身份、地位正名----人的言行与身份、地位一致君

5、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级之间不越位。为什么要正名?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坏乐崩,为了维护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在你眼中,你对孔子“礼”有何含义和评价?问题积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消极:孔子推崇周礼,强调等级,其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规范制度,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结合课文,解决问题]子曰:仁者,爱人。——《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学而》讨论:你如何理解“仁”。(1)仁的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2)如何实现“仁”:(凡人如何仁?)①仁爱应有差别和等级:②行“恕忠”:(统治者如何仁?)③内圣外王,为政以德:(实质是民本思想)(2)“仁”的思想(核心)(伦理概念)(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的“仁”应该如何评价?问题评价:体现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但仁爱有等差,其目的也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为政以德譬

7、如北辰厩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例子体现了“仁”?礼与仁有什么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何理解仁与礼的关系:问题仁礼②内在道德修养协调人际关系(伦理规范)③外在规范约束调整等级规范(政治规范)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④有礼无仁——矛盾激化;有仁无礼——模糊上下尊卑⑤仁礼结合,才能建立规范有序,而又和谐温情的社会如何协调仁与礼:问题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3)中庸的思想(哲学概念)(1)中庸的含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2)达到中庸的方法和而不同:保持矛盾的对立统一(3)中

8、庸与仁、礼的关系仁要有礼的约束,礼要体现仁的精神,用中庸之道才能将仁与礼和谐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理解:中庸不是指“墙头草,随风倒”,而是强调“和而不同”,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它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国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