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

ID:4256780

大小:1.16 M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30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_第1页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_第2页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_第3页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_第4页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2012年1o月第9卷第1o期JournalofYangtzeUniversity(NatSciEdit)Sci&EngOct.2012,Vo1.9No.10doi:10.3969/i.issn.1673-1409(N).2012.10.011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断坡控砂模式及其成藏特征研究付辉(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罗金华,赵东旭(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天津300280)金科,高荣锦(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

2、24010)[摘要]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边界断裂长期继承性活动,构造运动复杂,是早期拉张和晚期走滑等多期构造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边界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的特征,将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北部的断坡类型分为铲式、阶梯式和坡坪式3类。不同断坡类型对盆地的沉积充填样式、砂体发育规模和油气藏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阶梯式断坡结构中断坡一方面控制扇体的发育,另一方面作为油源断裂沟通扇体与油源,成藏条件优越。铲式及坡坪式断坡结构中发育的低位湖底扇和滑塌浊积扇易形成岩性油气藏,为有利勘探目标。[关键词

3、]断坡;陡坡带;砂砾岩体;西部凹陷;成藏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409(2012)10一N033—04西部凹陷东部陡坡带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东部,隶属于台安大洼断裂系,东侧与中央凸起相邻,西侧逐渐过渡到洼陷带。台安一大洼断裂带的发育和演化控制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1]。因东部陡坡带紧邻中央凸起物源区,物源供给充足,具有多期构造运动与多物源的特点,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砂体类型。砂体横向变化大,纵向多期次叠置,沿断坡发育大规模多期次、分布复杂的砂砾岩体,且

4、紧邻洼陷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从已发现的砂砾岩体油气藏来看,该区油气藏具有油层厚度大,油藏丰度高的特点。砂砾岩体识别和描述及控藏的主要因素是制约工区勘探的主要问题。下面,笔者从控制砂砾岩体形成的因素分析,研究砂砾岩体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并以砂砾岩体为单元,研究其与油源及构造等油气成藏因素的配置关系。1砂砾岩体断坡控砂模式砂砾岩体的分布规律复杂,有平面分带、垂向分期、沟扇对应等特点,控制因素多样,主要包括构造运动、边界断裂类型、古地貌、物源条件和湖平面升降。构造运动宏观上控制砂砾岩体的发育,边界断

5、裂是控制砂砾岩体形成和分布最主要的因素。]。工区构造演化大体可分为2个阶段:沙四段一东营组早期为拉张裂陷期,东营组晚期一馆陶组晚期裂陷衰减期,砂砾岩体主要在裂陷期发育,牛心坨时期和凹陷裂开时期,湖盆位于牛心坨地区,受台安一大洼断层控制,沿陡坡发育冲积扇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高升组至杜家台组时期台安一大洼断层持续活动,凹陷范围逐渐向南扩张。进人沙三段期,为裂陷的深陷阶段,该时期为工区砂砾岩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台安大洼断层强烈活动,沿陡坡发育了大规模的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等砂砾岩体。进入裂陷衰减

6、期,主要发育大规模的辫状河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古地貌对破砾岩体发育的控制作用体现在边界断裂坡度及古冲沟上,对工区已发现的砂砾岩体所发育的边界断裂的坡度进行测算后,发现边界断裂坡度为40。以上的地区容易发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等扇体,坡度在40。以下的坡度容易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等扇体。同时,沿陡坡边缘发育一些列的古冲沟,决定了扇体发育的具体部位,来自东侧的物源正是沿着这些古冲沟进人湖盆,沿陡坡边缘形成[收稿日期]2012一O7—14[作者简介]付辉(1983一),男,2006年大学毕业,硕士,

7、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石油工业技术2012年9月中识别出3种相类型: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礁滩相和台地前缘斜坡,将每种相划分出多种亚相、微相,总结了各种微相应有典型的识别特征和各种微相典型的沉积特征。[参考文献][1]赵澄林.沉积学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2]罗平,张静,刘伟等.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08,15(1):36—50.[3]盛金章.中国的二叠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

8、—93.[4]王鸿祯.中国古地理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5:75—83.[5]王立亭,陆邦彦,赵时久,等.中国南方二叠系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卜12.[6]MooreCH.CarbonateReservoirs:PoRosityEvolutionandDiagenesisinaSequenceStratigraphicFramework[M].AmsterdamElsevier,2001.[7]MooreCH.CarbonateDiagenesis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