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人合一? (3)

什么是天人合一? (3)

ID:42584868

大小:24.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8

什么是天人合一? (3)_第1页
什么是天人合一? (3)_第2页
什么是天人合一? (3)_第3页
资源描述:

《什么是天人合一? (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什么是天人合一?什么是天地境界?这些中国传统中的文化概念怎样理解?对于一些喜欢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比较中国化,即注重整体、注重感觉,而不太关注分析与精确的人来说,这些概念似乎不需要解释,似乎就是现成的摆在那里,只要一出现,说的和听的都能够心领神会。然后还能举出好多例子,诗歌也好,文章也好,滔滔不绝。但对于喜欢刨根究底的人来说,这些概念或许过于笼统,过于模糊,以致难以理解。       最近读了几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天人合一的字眼屡屡出现,那种难以理解的感觉再次出现。碰巧正在读西方的哲学著作(当然都是非常浅显的哦,像《苏菲的世界》等),其中对于这个概

2、念也有解释。中西交汇、碰撞,似乎就在这交汇和碰撞之中,这个概念渐渐清晰起来。       1.李泽厚的解释。       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认为,孔子的学说并非无本之木,或者平地起高楼,而是来源于古代氏族社会的祭祀传统。在古代,祭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得到“天”的赞同,“天”的佑护,人们在地面的活动才能顺利。在对上天的祭拜过程中,人们对天地祖宗鬼神怀有无比敬畏之情,和天地的沟通也是越真诚越顺畅。在这种感情的最顶点,人和天地融为一体。这种神秘的状态、神秘的感情,就是天人合一。当然这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如果用语言说出来,就失去了原来的滋味,也就

3、不是那种境界了。       我国好多地区到现在还有跳大神的传统,这些神巫,好像被什么神秘的东西附身一样,嘴里说些不是出自本人的语言,身体毫无规则地舞蹈。这算不算一种“天人合一”?       李泽厚认为,孔子提倡的道德、礼仪,就是要把这种巫术仪式中的情感延伸到普通人的生活实践中。孔子也说自己“述而不作”,这样说,有没有一定道理?     2.冯友兰提出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里所谓的天地境界,我以为还没有脱出上面所说的那种“神秘体验”,但可能更强调在道德达到一定高度后,去除小我,在天地之间找到大我。     

4、  文天祥是最好的例子。他最后从容就义,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一个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放弃小我,在为国为民中成就自己,大概这就是一种“天地境界”吧。          3.佛教中的无我境地。       通过打坐静修而达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思想,没有判断,有的是全然的接纳。       我们什么时候会有这种体验?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当我们看到殊胜大美,感到极大震撼,此时脑中一片空白,什么自我呀,思维呀,一刹那都不存在,只有情感的体验。我在河边看到几只白鹭优雅自在地在空中飞翔

5、,旁若无人。这情景也让我暂时思维停止,自我消失,这能算天人合一吗?       在我国的诗词鉴赏中,王国维专门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就是自然景物,社会生活,都被我的情绪染上了一种色彩,成为了具有我的情感特征的景物和人事。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和鸟都为我而痛苦。而无我之境,就是自然景物、社会生活,都以“客观”的样子出现,我隐藏在期中,似乎不存在。例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无我之境中,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似乎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解释吧。       4.外国的神秘主义。       印度教和佛教的神秘状态可以通过打坐静修获得

6、,而西方的基督徒通过祈祷、修行可以达到这种神秘状态,哲学家们经由思辨、冥想也能到达这种境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